中評社香港7月1日電/新華社今天刊發的時評說,記者近日到長三角的一個地級市採訪,該市紀委書記在大會上痛斥敢花、敢貸、敢不還的“三敢幹部”。這位紀委書記坦言,有些幹部抱著“有錢要花光,無錢就借貸,還錢靠下屆”的施政動機,只求任上風光,不管身後負債,有些債務,政府換屆幾次都還不清。
時評指出,這位紀委書記的言論,並非空穴來風。一些幹部以城市形象的名義要求下屬機關高標準興建辦公樓,錢不夠就讓建築商墊資建設,導致有些機關至今仍債臺高築。一些鄉鎮幹部不管負債累累照樣“緊吃”。近幾年來對該市一個縣的80多名領導幹部進行了經濟責任審計,查出違紀違規金額高達1200多萬元。“三敢幹部”已成為揮霍發展成果的巨大“漏鬥”。
“三敢幹部”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關鍵在于地方政府畸形的政績觀作祟,官員的考核考評機制不科學。
必須承認,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加大了對幹部德、能、勤、績的考核力度,這對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功不可沒。但有些地方的考核辦法還存在著一些弊端,概括起來就是“四重四輕”: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發展;重表面文章,輕基礎工作;重靠財政、招商引資等數據說話,輕對這些數據真實性以及如何取得這些成績的考察,也就是所謂“重數字,不重過程”;重經濟上的成就,輕人文上的關懷。
這種不科學的考核機制導致一些“三敢幹部”因一時風光而得到了重用、升遷,而那些撲下身子,不求名利,踏踏實實做事的幹部,卻因政績不彰受到冷落。
考核辦法決定了用人取向,而用人取向又是有效的指揮棒。在這樣的指揮棒下,一些心浮氣躁的投機幹部,為了彰顯自己的政績就盲目冒進,舉債發展,大把花錢,造成很多爛攤子、巨額債務。有些地方大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其造成的失誤與浪費,已很難界定是工作失誤還是損公肥私。
除了畸形的政績觀外,幹部權力的失控是“三敢幹部”出現的另一種土壤。記者在這個市的一份審計報告中看到,有些問題比如亂收費、亂支出可以說是屢查屢犯。深究其因,一是對問題的查處失之于輕,失之于寬;二是沒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即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不計後果的“三敢”,是典型的腐敗。這樣的幹部損害了地方發展的元氣,甚至掏空了發展的成果,應當堅決制止和查處。讓“三敢幹部”失去生存的土壤,還要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幹部綜合考核評價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