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7日電/《環球時報》7月17日援引了英國前外交大臣傑佛瑞.豪發表在英國《金融時報》上的文章,原題爲:中國在進步。文章全文如下:
我第一次訪問中國是在30年前。我率領英國代表團訪華,“商討包括人權在內等共同關心的問題”,是在16年前。鑒於北京今年主辦奧運,媒體聚焦在中國人權記錄上,目前正是對此加以評價的良好時機。同時,我們也許應該借此機會,平衡一下那些對中國現狀的無情批評———在我看來,那些批評非黑即白,過於簡單。
1978年,我應邀訪華。當時中國仍未擺脫文革陰影,我有機會瞭解一些情況,從而建立了一個心理準繩;此後30年,我得以用這一標準衡量中國發展。
現在,讓我把時間快進到今日中國。我們可以看到在北京籌辦奧運之際,新建的、現代的標誌性建築所呈現出的一片都市景象,以及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極為出色的變化步伐。在這種宏大背景下,如果有人聲稱,中國在經濟、社會和公民權利上都沒有做出任何相應的改善,那將是過於苛刻。與我初次訪華時相比,如今普通中國人所享有的個人自由,完全是不可想像的。
以言論自由的問題為例,中國顯然的確履行了對國際奧會做出的承諾,解除了對外國記者在華採訪的限制。中國近來還允許線民訪問長期被遮罩的英國廣播公司新聞英文網站。
當然,中國的政治改革不那麼顯著。但自1978年後,中國一直採取措施建立司法體系的基本支柱。這與以前淩駕於法律之上的“人治”形成鮮明對比。自1992 年我訪華以來,中國一直在力圖建設法治社會,而這種努力基本沒有間斷過。毫無疑問,中國的執法常落後于立法;但包含人權保護內容立法的絕對數量(實際上還有品質),的確令人矚目。我們也不應否認中國在過去10年取得的令人稱道的成就:即讓逾1.5億人脫貧。任何社會都有理由為上述進步感到自豪。但在多數媒體有關現代中國的報導中,上述進步並未得到應有的認可。
我們會繼續推動中國履行承諾。同樣,我們也有責任告訴自己中國實際上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不是聽信那些危言聳聽之人對中國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增強的政治和經濟地位不假思考的條件性反應。基於英國兩千年的歷史,我仍堅信議會民主模式。但我也樂於承認,歷史比我們悠久一倍、有著獨特豐富文化底蘊的中國,可能建立一種新的模式,適用於這個占全球人口 1/5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種新模式更有可能脫胎于中國豐富的文化積澱和政治哲學,而非簡單模仿西方歷史發展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