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2日電/明報今日刊發社評說,第四屆立法會選舉提名截止,最能反映各個政黨實力、最能說明本港政治形勢的地區直選部分,有55張名單,共144人參選,創下最多人參與地區直選的紀錄。由於參選者眾,競爭更激烈,參選人必須更加努力,才可以脫穎而出。選民則在有更多選擇的情況下,只要能夠理性地善用手中一票,把更多德才兼備之士送入立法會,本港的民主內涵有望更趨成熟。
政治取態趨中性 今年選情少了硝煙火辣
今次選舉,從參選人的成分和社會整體氣氛,迄今所見政治味道較“中性”,與過去所謂民主與反民主對決,甚至是民主派火併民建聯的硝煙火辣景況,大有不同。這個變化,主要是中央訂出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2020年普選立法會的時間表之後,泛民陣營藉“爭取普選”豎立不畏中央強權、為民請命的形象,不再那麼鮮明,與建制陣營的對抗,也因此少了一個著力點。走出普選單一議題,選舉議題多元化、多樣化甚至模糊化,是這次選舉與過去的其中一個最大分別。
社評指出,另外,參選人之中,就算不少被視為泛民陣營或建制陣營的人,政治取態都較中性,他們的存在,其實反映著整體社會開始走出極端和相互排斥的氛圍,這種客觀環境變化,反過來制約著兩大陣營的取態和行為,使兩陣對圓不若以往尖銳。因此這次選舉,隨著普選議題靠邊站,標籤化程度較低,各個陣營和參選人都要盡量向中間靠攏,他們固然要調整選舉策略,以適應社會氣氛的變化,對於選民而言,由於缺少了爭取普選的這面大旗,選擇上不再那麼單一和簡單,必須要從各個黨派的政綱甄別,找尋值得支持的人。
因此,今年的選舉工程與過去有點不一樣。總的而言,是參選人在大勢趨同點愈來愈多之中,如何突出自己,把信息傳遞給選民,以取得認同和支持,考驗著各個陣營和參選人。如果操持得當,會是一個很好的公民教育過程,選民和香港民主內涵的質素,也可以因此提升。
另外,這次選舉,地區直選部分多達144人參選,有55張名單,較2004年的90人參選和37張名單,大幅增加。今年的破紀錄情況,是各方利用比例代表制以圖奪得議席的結果,因此為選舉結果投下更多變數。
社評指出,今年地區直選5個選區的參選名單,較諸上屆,全部都有增加,分別是新界西14張(上屆13張)、九龍西14張(上屆7張)、新界東10張(上屆6張)、港島區11張(上屆6張)、九龍東6張(上屆5張)。各個選區參選名單都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各個政黨和陣營,已經參透比例代表制的竅妙之處,經過精心計算,分拆名單參選,以祈用盡所屬陣營和政黨可能得到的選票,分配得最多議席。而一些人以獨立身分參選,也是覷準如果參選人數眾多,在比例代表制之下,只要取得一萬數千票,也有可能奪得區內所謂的最後一席。
切割政治光譜一小塊 激進之士也可晉身立會
對於這種情況,有學者認為各個黨派在政治光譜中,只要切割自己標榜的一塊(例如是極端激進之士),就是穩定的票源,足以把他們的參選人送入立法會,所需只是所屬選區的一成選票而已。在理論上,學者的觀察和分析有可能出現,屆時立法會將由更多的派系組成,假若出現這樣的情況,對本港的管治會有怎樣的影響,值得關注。
因此,這次參選人數眾多,雖然不能肯定說有人渾水摸魚,抱持僥倖之心晉身立法會,但是有人利用比例代表制的選舉機制,意圖取得少許選票而當選的盤算,肯定存在。這樣的參選形態,對於選民如何作正確判別,是一種挑戰。
社評指出,這次選舉,還有新人較多、年輕人較多的特點,在更生換代趨勢下,他們能夠更多地當選,為立法會注入新血,對於本港長遠發展而言,會是好事。事實上,今年獲得提名的一些參選人的年齡,也反映出個別政黨是為了日後的雙普選而部署。因此,今年立法會選舉的結果,會產生一些政治新星,他們的表現,對於本港民主進程和內涵,會有一定指標意義。
未來兩個多月,各方參選人的選舉工程,會排山倒海而來,我們要指出的是:各個陣營、政黨和參選人為了搶奪議席,有其一己圖謀,但是他們的利益,不等於就是市民的利益,因此在選舉議題多元、多樣甚至模糊化情況下,市民應該多花時間了解參選人的政綱,不要受到表面的言辭迷惑,擦亮眼睛,慎重地選出服務市民和香港社會的代議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