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在台南 處處都是中華文化(組圖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9-12 01:49:23  


這座巨大的鄭成功石雕像,是福建省泉州市贈送給台南市。(中評社記者劉曉丹攝於2008年9月11日)
  中評社台北9月11日電(記者 劉曉丹)感受現代的台灣,要去台北;品味歷史的台灣,需訪台南。300多年前,台灣文化史上的儒學風氣,在台南開啓先聲,中華文化的種子從此在台灣落地生根。踏尋古跡、訪察人文,你會發現這裡無處不打上了中華文化的烙印。

  台南市是著名的歷史古城,明清時是台灣首府,曾為盛極一時的全台政治中心,如今仍是台灣第四大城市。此地保留著衆多文物古跡,有“五步一神、三步一廟”之喻。

  赤嵌樓,是台南市的精神象徵。明永曆七年(1653年),荷蘭人在此興建“普羅民遮城”,作爲行政及商業中心。康熙元年(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率2.5萬將士和數百艘戰船,自廈門出發,於台灣禾寮港登陸之後,先以優勢兵力一舉奪取赤嵌城,經過九個月的苦戰,終於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在九個月的奮戰中,鄭成功以赤嵌樓爲行政和軍事指揮中心,驅離荷蘭人之後才搬出,但不久後就染病去世,故赤嵌樓可以說是全台灣和鄭成功關係最密切的一處史跡。

  赤崁樓上有飛簷雕欄,赤崁樓下有石龜負碑。秀美的庭園中,擺設着不少歷史文物,其中最珍貴的,就是九隻一字排開的“贔屭”(傳説中為龍的九個兒子之一),每隻各負一座石碑,其中包括滿漢文並列的禦碑。

  300多年來,政權幾度更迭,從荷蘭、滿清、日據,至台灣光復,赤嵌樓歷盡滄桑。天災兵禍曾令赤嵌樓傾穨,然而經過歷代人的重建整修,它如今仍佇立於舊址,默默地見證着世事變遷。

  鄭成功在1662年染病逝世之後,康熙皇帝題撰挽聯:“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台灣民衆爲了感念鄭成功驅荷復台的功績與矢志孤忠的精神,特在此地立廟奉祀。清代名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巡視台灣時,建議清政府將此廟立為國家祭典。光緒元年(1875)清廷賜鄭成功延平郡王稱號。此後從福州載來工匠、材料,將此廟擴建成台灣少見的福州式建築,改稱延平郡王祠。每年正月十六進行祭祀。這是台灣紀念鄭成功祠廟中歷史最久、祭禮最隆之地。

  今年,台南又增添了一座給人視覺震撼的巨大鄭成功石雕像。這是福建省泉州市贈送給台南市的。這座威武的雕像由泉州市名師打造設計,重達二百公噸,花費新台幣近千萬元,石材取自泉州最有名的花崗岩龔石,俗稱“泉州白”,是大陸認定的十大建材之一。可見鄭成功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的功績,至今被人們緬懷。

  若說赤崁樓是台南最重要的歷史古跡,那麽孔廟則是台南最重要的文化古跡。孔廟位於台南古城的正中偏南處,創建於明永曆十九年(1665年)。鄭經在位的時候,輔政的參軍陳永華倡建聖廟,並設國學,從此教化學子,開啓了台灣文化史上儒學風氣先聲。300多年來,中華文化的精髓在巍峨聖殿的見證下薪火相傳。1863年清入台後,巡道和知府修繕近乎傾毀的聖廟,並易名為“先師廟”,次年設“台灣府儒學”,得“全台首學”的美稱。

  除了赤崁樓、延平郡王祠、孔廟外,台南還有清代砌築的城樓和城垣、老街、舊聚落、古堡、炮台、行商洋樓等,散佈在小城中。

  漫步於台南的街道上,穿插在新舊雜陳的建築中,你會漸漸愛上這裡的人文氛圍。

  也許是因爲有豐厚的歷史積澱,台南顯得穩重而祥和,有生氣而不喧鬧,老百姓在乾淨舒適的環境中,安分地過着小日子。本地人的生活不會落後於時代,但仍保留着不少中國大陸的傳統習俗。市里的寺廟祠堂終年香火不斷,百年茶鋪以誠待客,茶餘飯後,人們喜歡溜達到附近的文化場所,看看布袋戲、京劇這類表演。 

  台南的環城路取名“中華路”,它所環繞着的這個城市,無論是其歷史古跡,還是其人文底蘊,都與中華民族血脈相連。民進黨八年來極力推動“去中國化”,在此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因爲政治鬧劇根本無法撼動如此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在街頭巷陌、在百姓的生活中,台南就是中華文化在台灣紮根的見證,中華民族的精神將繼續在這裡薪火相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高層訪問團訪問台灣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