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嘉宏:“黨—政關係”在劉兆玄一句“不能回到過去以黨領政的時代”埋下敗筆。 |
中評社香港11月28日電(作者 蘇嘉宏)第二次政黨輪替以後,新任的“行政院長”劉兆玄就公開說出“不能回到過去以黨領政的時代”,“黨政分離”也在新政府上台一開始就成為“總統府”、“行政院”和國民黨中央、“立法院”黨團之間雖然隱晦,但仍不失其尖銳特性的困境。
國民黨在百多年的歷史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以“革命政黨”的性質展現在中國近、現代史的政治舞台上;到了台灣以後,雖然長期實施戒嚴,但是在地方政府層次,戰後至今,縣市長、縣市議員選舉從未間斷過過直接選舉,在這個定期改選的基礎上,一方面衍生出飽受詬病的“地方派系”這種根深蒂固的“民主周邊產品”,另外一方面則是向上擴寬了“中央層級”的公職人員全面直接民選的道路。在戒嚴這段期間,國民黨說不上是西方政治學理論中所稱的“民主政黨”,但在公開的宣傳上對自己性質描述是一個“革命民主政黨”,兼具“革命政黨”和“民主政黨”兩者的特性,特別對後者加以著墨。
經國先生的晚年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與大陸探親,隨後不幸辭世,這應該是“革命民主政黨”最後的“訓政式民主”代表作,代之而起的李登輝領政十二年和下野的八年,這段二十年的時光中,國民黨雖然順應台灣民主政治的變遷而不得不有所調整,但是黨內的民主化進程則始終相當遲滯。這段期間的國民黨雖然至此不再是“革命黨”或是“革命民主政黨”,已經不具備任何“革命性”;但是,李登輝領政雖有不少評價認為他實現了台灣的民主化,可惜他所領導的國民黨則依然是一個“強幹弱枝的幹部黨”,而非“民主深化的群眾黨”。國民黨下野八年,在民進黨強大執政壓力下處理黨產問題、精簡專職黨工人事和應付一次又一次的選舉,整合政治隊伍在李登輝時期留下來的分裂問題,確立了團結是泛藍唯一的核心價值,終於實現第二次政黨輪替。
“黨—政關係”在劉兆玄一句“不能回到過去以黨領政的時代”埋下敗筆,“黨政分離”使得“打江山”的隊伍和“坐江山”的隊伍失去信賞必罰的一致性,“黨—政關係”的平台不是在黨的中常會,而由既不隸屬“總統府”,也不隸屬黨中央的“中山會報”來協調,雖然行之有效,但從民主政治的常軌來看,回到制度面尋求結構性解決方案才會是正途。
據聞國民黨在黨內民主化的問題上已經在嘉義市試點辦理黨員直選地方黨部主委,未來適當時機擴大全面實施,結束中央派遣地方黨部主委,應屬當然。黨的八位副主席中有三位“立法委員”,國民黨的內造化傾向更加明顯,“行政—立法關係”將會更加順暢。明年七月國民黨召開十八全,馬英九應該回到體制內,以“總統”身分兼任黨主席,讓每週的中常會成為“政黨—行政—立法關係”的唯一協調與決策中心,減少層轉、聯繫的政治介面,一切依循政黨政治的常軌。眼前的“黨政分離”困境,必須有所調整;明年上半年,若是馬英九確以“總統”身分兼任黨主席,中常委、中央與地方黨部主官主委和列席的政務官將會為了爭取每週面見“總統”直接溝通、協商的機會,十八全的中常委選舉必定十分熱烈,地方黨務也將因此而活絡。
馬英九是一個贏得過半數選民支持的“全民總統”,以“總統”身分兼任黨主席不會因此妨礙其繼續為“全民總統”。鞏固領導中心後才能整合泛藍的支持,維繫民調聲望於不墜;端出政策讓全體民眾長期或短期獲益,走出經濟困境才能贏得下屆的連任。(作者:蘇嘉宏 台灣•輔英科技大學 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