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30日電/臺灣聯合報今天刊登署名文章說,馬政府端出消費券大餐,民進黨對此雖不便阻擋,卻沒有多少正面評價。民進黨的批評並非全無道理,但它自己也祭出了“司法消費券”,看來並沒有更高明。
這帖司法消費券,民眾會歡迎嗎?黨外年代受司法迫害的經歷,曾為民進黨掙得不少社會同情,也博得正義形象,乃至奪得執政權。但如今陳水扁和民進黨菁英身陷囹圄,為的卻是貪汙及瀆職,這時揚起“司法迫害”大旗,還能得到民眾共鳴嗎?
文章指出,回到外界對消費券的批評,答案其實再明顯不過。
對消費券的批評之一,是消費券增加消費的效果不大,因為民眾可能只用來替代原本就要支出的消費上。同理,民進黨上街遊行又辦造勢晚會,看似聲勢浩大;但參加活動的卻不脫傳統支持群眾,拓展支持基礎的效果有限。
對消費券的批評之二,是政府必須大量舉債,債留子孫的結果,將使財政愈發雪上加霜。民進黨消費司法,同樣是兩面刃:一方面將斲傷司法形象,另方面則激起民眾反責扁執政年代的失職。如此一來,陳水扁的貪瀆還要祭上司法尊嚴陪葬,台灣民主政治體質必受重創。
對消費券的批評之三,是經濟問題太嚴重,而消費券的手段太微弱,杯水車薪,無濟於事。相對的,民進黨接連敗選,黨內沉痾已重,無論路線問題、派系問題、清廉問題,都不是任何特效藥可以解決。消費券多少還有帶動景氣效果,但民進黨玩弄司法迫害的遊戲,只是延誤黨改變體質、調整方向的契機,愈發使民眾反感。
對消費券的批評之四,是時機不對。民進黨質疑司法公正,雖拿蘇治芬、陳明文的貪瀆疑案來模糊焦點,但隨著扁案人證、事證的不斷攤開,多數民眾心中自有定見。民進黨可能打不到司法要害,反讓民眾覺得它還在硬拗。
消費司法是帖“以毒攻毒”的猛藥,後遺症很多,未必“藥到病除”,而是“藥到命除”。民進黨有識之士應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