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4日電/韓國《中央日報》今日刊發評論文章指,1994年在美國的中期選舉中,比爾·克林頓總統遭遇慘敗,參議院和眾議院都交給了共和黨。將克林頓總統從政治危機中拯救出來的人是“冷血參謀”迪克·莫里斯。他向克林頓總統提出了三角化(triangulation)戰略的建議,采納從三角形底邊的中心到上部頂點的政策,也就是采取中立實用路線。迪克·莫里斯推出了通過減少社會福利縮減財政赤字,實現平衡預算的政策。這也是在中期選舉中透露出來的民心。問題是減少社會福利和自己所屬的民主黨的路線相沖突,是典型的共和黨議題。克林頓總統在嚴肅的思考後,不顧民主黨強硬派的反抗接受了莫里斯的建議,1996年成功地再次當選總統。
三角化戰略可說是支撐李明博總統中立強化論的重要理論根據,可是李明博總統要在韓國僵硬的政治土地上付之實施絕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按照預想的那樣,李明博總統被強硬的右派批評為“背叛者”、“機會主義者”,就像克林頓總統從民主黨議員那裏聽到“共和黨員”那樣。如果無法度過現在的難關,中立強化論將會淪為無力的政治修辭。
可是如果李明博總統保持恆心,說服自己的陣營,同時推動中立和靈活的政策的話,情況就大為不同。簡而言之,就是成為以全體國民為對象開展政治活動的角度高的領導人。即使是在野黨和反對派的意見,如果多數國民同意的話,總統要果斷地開拓兼收並蓄的時代。當然,堅定地守護市場和法治的保守價值也是必需的。這樣的話,執政勢力和可取代勢力、進步勢力和保守勢力提出多樣的政策組合,同時形成為了獲得國民支持而鬥爭的合理競爭結構。
如果李明博總統的中立強化論得到擴充的話,將會對南北韓關係產生不小的影響。不是依靠武力的對決,而是以實用、靈活、相生、共存的精神推動南北韓關係前進。現在全世界正在通過冷靜的目光比較韓半島的南北韓關係和中國的兩岸關係。因為冷戰體製終結以後,地球上剩下的僅有的兩個分裂地區——韓半島和中國正在經歷戲劇性的變化。就在不久之前,南北韓關係還是兩岸關係應該追求的模式。都進行過內戰的韓國和朝鮮的最高領導人在進行兩次峰會時,兩岸關係還是冷淡的。可是去年3 月,實用路線的馬英九以國民黨候選人身份競選,在台灣“總統”選舉中獲勝後情況發生了逆轉。在就職後不久,兩岸就首次召開了高層會談。去年7月,自國共內戰59年以來首次打開了空中通道,直航包機開始往來。同年11月,兩岸實現了通商、通航、通郵的“三通”,開始了全面的交流合作。
經濟合作的浪潮進入今年後更是高潮迭起。1949年以來,禁止60年的中國企業投資台灣被允許。允許投資的對象包括100個行業,其中有電腦、電子產品、服裝、醫葯品等64個製造行業,運輸等25個服務業,航空、港口、觀光休閑設施等11個公共建設行業。下半年,中國大陸和台灣將著手“中國版FTA”——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談判。有分析認為,如果中國大陸的資本和台灣的尖端技術結合取得了世界競爭力的話,韓國的信息技術產業將遭受打擊。兩岸如此積極的關係改善也被稱為“Chiwan”(China+Taiwan)、“新國共合作”。這與李明博總統政府上台1年6個月急速冷卻的南北韓關係形成了對比。
李明博總統和馬英九“總統”有許多相似點。兩人都是以保守在野黨候選人的身份競選,實現了政權交替。兩人分別擔任過首爾和台北的兩地首府市長,提出了拯救經濟的大選公約。現在李明博總統將中立強化論作為全面的國政運營的基調,強調實用和溝通。也許在南北韓關係上,李總統比馬“總統”更能製訂伸縮自如的政策組合。當然,朝鮮具有中國無法比擬的頑固的體製,這是製約條件。可是如果李明博總統采取靈活和實用的接觸,也可以將現在的對峙結構改為相生共榮的模式。
兩岸遵守了“民間先於政府”、“經濟先於政治”、“部分先於全體”的現實靈活的交流原則,仍然進入了統一的階段。重要的是,兩岸關係的進步飛速提高了中國大陸和台灣的競爭力,並且對韓國的企業造成打擊,這點是筆者所擔心的。現在,南北韓關係的改善成為了體現李明博總統中立強化論的本性和威力的核心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