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0月27日電/台灣立報今天社論說,就在台灣輿論為國民黨中常委的賄選風波,以及台灣政府被迫進口美國帶骨牛肉事件爭議不休之際,我們的鄰居卻正召開廣受世界媒體注意的會議:東協(東盟)10國第15屆高峰會議於23到25日順利召開,同時還舉行三個10加1、一個10加3以及10加6的高峰會議,成為世界最活躍,也最富影響力的區域組織。
社論說,東協今年會議以及各種活動頻繁,影響力更遍及各個重大國際問題,遠超過東協的區域問題。他們召開區域論壇、發起“亞歐論壇”、推動東亞區域合作等等,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發揮重大影響。
一方面由於東盟國家領導人善於掌握時機,富有創意;另方面也因為東南亞國家近年經濟發展快速,同時又毗鄰於中國與印度這兩個巨大而經濟成長猛烈的國家。這種關鍵的戰略地位,使得東協的動向備受矚目。
東協的這種關鍵戰略地位並非近日才受到注意。
事實上,東協的成立已經有42年。遠在42年前東協便已經成立,當然那時亞洲的經濟成長還未如今天那樣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但是,東南亞依然有其重要的戰略地位,那是作為冷戰時期資本主義陣營用來圍堵社會主義國家的鏈鎖環節。更在東協成立的十多年前,美國便與今日東協的最早5個國家簽訂《東南亞公約》,用來作為圍堵社會主義中國的工具,有如當時與台灣簽訂的《中美協防條約》。
社論稱,東南亞國家這些工具性的角色,正說明東協國家的重要戰略地位。
東協組織剛成立時候,儘管宗旨明說是為了“合作、發展、團結”,潛在地,是用來配合美國冷戰總戰略的需要。但是,事情的發展往往出人意料之外。當年用來對付中國的區域組織,今日卻成為中國在國際政治角力的一大助力,影響力不下於歐盟。東協加上中國人口接近20億;東協各國經濟成長率平均在6%,而中國則高達兩位數,都遠超過世界其他地方。再加上東協即將與中國實施自由貿易區,這個整合起來的綜合經濟力量,其規模與潛力都是令人側目的。
社論指,東協的能耐與潛力,各國都不敢忽視。以東協成員來看,從1967年的5個國家擴充到10國,涵蓋了東南亞的絕大多數國家。隨著東協的成長,其他鄰近國家都要與東協建立關係,因此而有東協10加1(中國、韓國、日本之一)、10加3(上述3個國家),甚至10加6(加上印、澳、紐)。另外,東協討論的問題也都具有全球的視野與格局,例如這次峰會討論了金融風暴、糧食與能源安全,以及全球氣候變遷,都是當今世界的重大議題。金融海嘯後,區域組織在國際政治的角色可能更重要。東協的發展可以作為佐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