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12日電/聯合早報今天的社論說,正當全球代表還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唇槍舌劍之際,新加坡政府宣布將設立糧食基金,擴大海外糧食來源並提高本地糧食自給能力。
社論說,在哥本哈根大會前夕,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研究中心(CRU)千多封往來於多位世界知名氣候學家,關於氣候變暖研究的郵件,以及三千多份文件洩露到網絡的事件,讓氣候暖化是否是人為後果的爭議進一步白熱化。無論全球暖化的罪魁禍首到底驗明正身與否,氣候變化導致世界糧食生產下跌的現象則不容輕視。
國際穀物理事會(IGC)近日宣布,2009/2010年度全球的玉米產量預計為7億8650萬噸,比早先的預測低了240萬噸,也比上年的7億9050萬噸低了400萬噸。理事會雖然將2009/2010年度全球小麥產量數據上調了100萬噸,為6億6800萬噸,但仍然比上年度創紀錄的水平減少1900萬噸。
社論說,全球接下來可能也將繼續面對糧食供不應求的危機。理事會預測,2009/2010年度,全球穀物總產量約為17億4800萬噸,比上年度減少4400萬噸。全球糧食庫存也從上年最低點進一步下降:稻米庫存量將減少450萬噸;玉米庫存量將減少240萬噸;只有小麥庫存量從28年來的最低點上有所恢復。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預測,今年饑餓人口將新增1億400萬人,使全球饑餓人口達到10億以上的空前數目。
在這個大背景下解讀糧食基金設立的新聞,便多了幾分值得仔細深思的意味。由農糧與獸醫局成立的糧食基金共分成兩個部分,“多元化糧食基金”注重在海外糧食產區的投入與開發,讓新加坡糧食來源更加多元化;“糧食生產力發展基金”則旨在提高本地農場的產量,通過資助研究與開發費用,增加本地生產的雞蛋、魚和蔬菜的市場比重。
目前,本地自產的雞蛋只占市場供應量的23%,魚4%、蔬菜7%,當局的目標是分別提高到30%、15%和10%。當然,由於土地資源的限制,自產糧食的市場占有比例不可能無限擴大,糧食基金資助本地農場投入研究和開發,通過科技與增加機械化的方式提高生產力,將能夠更好地保證本地糧食的自給能力。
社論說,所謂天有不測之風雲,全球暖化恐對大氣系統帶來各種不可知的影響,近來發生頻率增高的“厄爾尼諾”現象所造成的災難性氣候,隨時可能破壞世界傳統產糧區的產量,進而影響全球糧食供應並引發糧食價格的大波動。連農業大國的中國也未雨綢繆,開始在非洲和南美洲投資買耕地種糧,對於高度依賴糧食進口的新加坡而言,氣候暖化的變數顯然是個大隱患,尋找傳統供應地之外的新的糧食入口來源,無疑是分散風險的明智之舉。
古人說:“倉廩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社會的穩定、秩序和繁榮必須建立在滿足基本溫飽的條件之上,在越來越不可知的變化面前,保障糧食供應的穩定已經不光涉及禮儀榮辱,更關係社會的存續,因此也必須如履薄冰地慎重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