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還有沒有解決氣候暖化的決心與能力?
|
中評社香港12月18日電/美國世界日報17日社論說,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已經到了尾聲,失敗還是成功,就看最後一天的領袖峰會了。用“迫在眉睫”這四個字形容正在討論的協定草案,可謂最貼切不過。當然,一場全新的全球化運動,要在短短的兩個星期中完成綱要式的協定,而且還具有法律效應的協定,已經超過“波特速度”(百公尺短跑世界紀錄刷新者)了,最後如果功虧一簣,只是達成沒有執行約束力的政治協定,那也不算慘敗了。問題是,全球那麼多的領袖趕來哥本哈根,讓這個世界矚目的峰會敗興收場,輿論自然會問:人類還有沒有解決氣候暖化的決心與能力?
社論說,峰會限於膠著的原因,不是因為各國對廢氣減排的必要性無法形成共識,而是因為在各國承擔和援助的問題上糾纏不休。三方矛盾為主,美國、中國和非洲為首的開發中國家。其實,美國最讓人失望,奧巴馬上台,表面採取與布什時代截然不同的路線,但一遇到實際情況,根本就是“蕭規曹隨”。在阿富汗戰爭議題上,奧巴馬頂著諾貝爾和平獎的桂冠,還是實行了增兵的擴大戰爭政策;在這次哥本哈根協定上,奧巴馬政府仍然不認同之前的京都議定書,走的還是布什的老路。為了掩蓋自己的不敢承擔,也是採取布什政府的老策略,把責任推到中國頭上,認為中國承諾的減排標準,難以驗證。言下之意,中國如果說一套做一套,美國就要吃大虧。奧巴馬最後一天臨會,在“眾星拱月”的大局下,如果不能力排眾議,那他的世界領袖魅力,必定大打折扣。
當然,這次峰會中的中國,面臨的挑戰最為艱巨,受到來自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兩邊挑戰,能否順利突圍而出,備受關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中國的經濟崛起和排廢量巨大為理由,迫使中國制定範圍更大的排廢指標,並要接受國際社會的檢驗,不能自己報數字;以非洲為首的落後國家,則要求中國不但放棄排廢的受援,還要承擔幫助他們的重任。
氣候峰會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之下,中國採取了抗拒美國,迎合開發中國家的策略,不但聲明中國將會把理應從西方國家得到的金錢援助,轉讓給落後國家,而且也帶領落後國家進行技術性的杯葛,要求西方國家承諾更大的援助金額。
氣候峰會中國在會議期間提出放棄西方的環保援助,理由有三點,一個是中國經濟總量正在趕日超美,一味要求得到資金,會引發西方國家民眾的強烈反彈,此外,中國也在成為潔能產業的大國,要求西方國家提供無償環保技術資源,理由也不充足;一個是西方國家對開發中國家排廢援助是一個總金額,中國切了一塊大餅,其他落後國家就少了一大塊,當然要引發反彈,不如放棄這個部分,並“借花獻佛”,把它作為中國對落後國家的間接援助,政治效應更為正面。然而,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如果接受援助,將要履行受別人檢驗的職責,這無疑是“受制於人”,從中國的大國面子和自主戰略上,都是無法接受的。
不管怎樣,哥本哈根峰會已經到了最後24小時,掌握世界權力的各國領袖已經蒞臨丹麥,能不能讓峰會大獲全勝是他們的選擇。美國要突圍,中國要突圍,歐盟要突圍,非洲國家要突圍,這場氣候戰爭,如果打成你輸我贏的局面,那大家都無法突圍,只有在世界全贏的思路上作最後的選擇,地球才能夠突圍,讓人類的良知主導峰會的最後決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