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日電/新華網1日刊登署名竇含章的文章說,進入2010年,中美關係不太平。
繼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發表所謂“網絡自由”演講,影射中國限制互聯網自由之後,1月29日,美國政府又無視中方多次嚴正交涉,正式向美國國會通報新的對台軍售計劃,準備向台灣出售總額近64億美元的先進武器裝備。
在2010年開始不到1個月的時間裡,美國兩次對中國發難,有如一股西伯利亞寒流令中美關係冰凍。
文章指出,中美兩國,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兩國關係的好壞,不僅關係到兩國人民的福祉,也牽動著世界格局,影響著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因此,兩國政治家在處理兩國關係時,理應本著對兩國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慎重行事。可是,在2010年一開頭的這場“寒流”中,美國政府的做法讓人無法想到和平與繁榮,只會勾起人們對冷戰的回憶。
冷戰是東西方兩大陣營以意識形態劃線進行的一場對抗。雖然名為冷戰,但它卻在許多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造成了“熱戰”,給世界上無數人民帶來嚴重創傷,影響了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阻礙了全球化進程的發展。隨著蘇聯的解體,冷戰事實上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冷戰思維作為一種只會引發對抗的過時邏輯,也被絕大多數國家的政治家所拋棄。可是,在以冷戰勝利者自居的美國,冷戰思維依然陰魂不散,並時不時地發作,引發美國與其它國家的摩擦與事端。這一次,美國政府對中國發難,就是冷戰思維沉渣泛起的體現。
去年,奧巴馬總統在訪華前曾表示,美國不謀求遏制中國。但是,美國的做法卻與這一表態背道而馳。以“網絡自由”為名無理攻擊中國對互聯網的正常監管,通過對台軍售粗暴干涉中國內政,體現的都是冷戰思維,都是遏制中國。這些事件的發生表明,美國領導人不能正確看待中國的發展,對中美關係的理解出現了偏差。
中美關係不是零和遊戲。自1972年尼克松訪華以來,中美關係雖歷經波折,但總體趨勢是不斷向前發展、向好的方向發展。在建交後的30多年時間裡,中美兩國人民和政府都從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中獲益。和則兩利,鬥則俱傷,已經成為中美兩國有識之士的共識,美國政府如果對這一共識產生動搖,不僅會對中美關係造成損害,也會對美國切身利益造成損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