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5月12日電/大陸福建省省長黃小晶近日率團訪台,在出席“兩岸合作與發展論壇”時表示,福建正推動加快海峽兩岸經濟區建設,對台交流可“先行先試”,黃小晶並宣布10項閩台合作先行先試措施,為海西經濟區兩岸合作加溫。
旺報今天社評指出,海西經濟區最早是由福建省提出的構想,主要目的在以福建為主體,聯合周邊浙江、廣東、江西三省部分地區人口達6000─8000萬之經濟腹地,同時希望透過與台灣的合作,加速海西區的發展,並肩負促進統一的歷史大業。此一構想在中共中央“十一五規劃”獲得支持,更具關鍵的是2009年5月大陸國務院發布《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為發展海西經濟區立下法制基礎,同時也賦予該區作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區的戰略定位,允許在各層面的交流合作中,採取更加靈活開放的政策,先行先試。
大陸對海西經濟區兩岸合作的思維與策略,研判是參考香港與深圳、廣州等合作的經驗,從鄰近小範圍地區的深化合作,作為雙方擴大合作的試點,同時也試圖透過這等地區性合作,由香港帶動深圳、廣州的發展,形成策略性的經濟區塊。港深經濟融合的成功經驗,無疑讓大陸中央期待能夠將之複製到台灣與福建的合作。
近1年多來,大陸國台辦在推動海西經濟兩岸合作的各種努力,大家有目共睹。在福建平潭設置“平潭綜合實驗區”,依照“共同規劃、共同開發、共同管理、共同經營、共同受益”的原則,可以劃定特定區域,由台灣投資人開發建設,自主管理。這種“特中有特”的策略性作為,無疑反映出大陸中央及地方政府藉由海西經濟區推動兩岸合作的強烈企圖心。
然而,對照大陸方面的熱中與積極作為,台政府明顯相對冷淡;對於各項海西經濟區兩岸合作活動,政府似乎採取“不反對、也不鼓勵”的被動態度,聽由民間業者與學術機構與大陸相關部門進行各種非正式的交流與互動。政府之所以採取這種態度,推測應出於幾個原因:第一,海西經濟區兩岸合作有“促統”的政治意涵;且是定位在“閩台合作”,有“地方對地方”的意涵;政府惟恐遭到批評影射,只好冷淡以對;第二,福建是早期台商赴大陸投資的重點區域,但經過20多年的變化,台商重心早已移向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從經濟趨勢來看,推動海西經濟區兩岸合作已有時不我予的感覺;第三,海西經濟區發展程度遠落後於珠三角、長三角甚至渤海灣、華北等發展快速地區,且市場規模相對比較小,台灣若將兩岸合作重心放在海西區,亦受到局限。
儘管兩岸政府考量因素差距很大,但海西經濟區仍享有地緣之便及大陸方面提供的諸多政策誘因,因而仍有很多台商有意願在海西區發展,這次黃小晶來台訪問帶動兩地民間企業的熱絡互動,顯示海西經濟區兩岸合作若以市場為指向,未來仍大有可為,這也是兩岸雙方可以努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