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尾中華鱘昨日在海洋公園亮相,今次改以淡水飼養。(大公報) |
中評社香港6月18日電/海洋公園新中華鱘館昨日(17日)開幕,展示十條年齡介乎二至十歲的中華鱘,以及六種來自長江和香港的特有淡水魚種,讓遊人近距離接觸,並了解珍惜淡水資源的重要性。海洋公園表示,今次改用淡水飼養,相信不會再有中華鱘不適的情況出現。
香港大公報報道,全港首個以長江為主題、斥資逾千萬港元的“中華鱘館──長江足跡”昨日下午正式開放予公眾參觀,大批遊人未開館已冒著烈日排隊等候,一睹國寶風采。新進駐的十條中華鱘生活在容量達四十二萬公升的淡水魚池內,其中七條由中央贈送,三條則是去年海洋公園送回廈門暫養的,年齡為二至十歲,身長零點八米至兩米。一同展出的還有胭脂魚、圓口銅魚、中華倒刺及白甲魚等六種淡水魚種。
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表示,新館模仿了長江流域的自然生態及極速水流,全淡水飼養,並與內地有關專家合作探討如何更好保育中華鱘,同時向公眾宣揚珍惜淡水資源的信息。館外亦以模仿長江流域的自然文化遺產及重要地標為設計主題,如樂山大佛、安徽古城及上海外灘等;館內設有透明水底觀光隧道,令遊人如置身長江流域中,近距離欣賞中華鱘。另外,展館入口處設有獨特水珠簾,象徵澎湃江河。
○八年中央曾贈送十條中華鱘給香港,在海洋公園飼養,其中一條被海狼咬死,兩條懷疑不適應海水而死亡,另外兩條病倒。對此,海洋公園副行政總裁李繩宗解釋,上次用海水養殖中華鱘是一個研究項目,之所以出現不適甚至死亡的現象,因海水魚池的鹹度不可調校,導致部分中華鱘不適應,相信今次用全淡水飼養就沒有問題。
他說,這批中華鱘四月抵港,經過近兩個月的隔離,現時健康狀況良好。
海園入場人次再創新高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博士危起偉表示,海洋公園飼養條件非常好,使用循環水,魚池內亦有採取保護措施,相信中華鱘健康不會出現問題。專家小組會定期為中華鱘做身體檢查,監察其健康狀況。他說,中華鱘需比自身大三倍以上的空間才可健康生長,牠們最大可生長至五米,屆時水族館空間就會不足,會將過大的搬出。而現時一同飼養的其他魚種都屬溫和型,相信可和諧共處。
另外,盛智文透露,上月海洋公園的總入場人數達四十三萬人次,是歷來五月最高紀錄,期望在本月底財政年度完結時,全年總入場人數可突破五百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