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參觀上海世博會與思考“中國模式”
--一個遊子的感受與盛世諍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26 00:34:28  


上海世博,向全世界綻放光彩。
  中評社╱題:參觀上海世博會與思考“中國模式”--一個遊子的感受與盛世諍言 作者:熊玠(美國),紐約大學終身教授

  本人有幸被邀參觀今年在上海舉行的世博會,適逢我在學校年修期間。因沒有平日教課之累,所以能於4月26日抵達上海,直到6月16日返回紐約為止,在中國停留了51日。除了中間來回江西(頭尾四日)及香港(頭尾三日)之短程旅行以外,其餘時間悉皆客居上海。而在上海的時日,曾三次去世博會遊覽;亦應邀做了幾次演講。另外也間或去了上海各地與近郊參觀與見習。見聞甚多,亦感觸良深。有如是之多的活動與信息交換機會,可說滿載而歸。以下只是對所見所聞的片段感想與感言。

  由參觀世博會說起

  百聞不如一見。盡管事前對上海世博會有多高的期望,等到身臨其境才會感覺原來比想像的更壯觀,更驚心動魄。首先,一到上海,還沒有去實地參觀世博會以前,立刻直覺地感受到世博會的氛圍籠罩著全上海。無論在街上,在地鐵裡,甚至坐在計程車裡,到處只見表達上海要“文明”興辦世博會與決心辦好世博會的標語林立。晚間,路旁的樹枝上纏有五顏六色小燈泡頻頻發亮的燈光,無形中給予訪客一股溫馨歡迎來訪的信息。為了世博會,上海的街道也打掃得特別乾淨;平常街上的小販,也無影無蹤。地鐵的車廂裡,每停一站時,都能聽到重復歡迎來看世博的廣播。並呼籲須向那些需要幫助的乘客讓座。我在上海期間乘坐地鐵不超過十來次。但在擁擠的車廂裡,就有一半時間有人站起來讓座給我這位“老先生”。習慣於紐約地鐵毫無秩序的我,不由不感動。

  每天有幾十萬人參觀的世博會現場,竟然有條不紊。現場各處工作人員,勤奮職守。主動幫助訪客與維持秩序,表現良好。這一切都須歸功於精心策劃。在世博會現場,一進門就是一條條木欄杆形成的路徑,不由得人山人海的訪客不排隊。這些木欄杆所組成的的排隊巷子,來回折繞許多次,就把偌大的人群全部容納與規範了。進了現場大門後,裡面一百多個展覽館,分別在不同區域,就把人群分散了。進世博會大門安檢時,雖然不容攜帶液體(包括飲水)入場,但如攜帶空瓶進去,裡面很多地方都可以沖加飲水。而且也有無數賣飲食的地方。並且幾乎到處均有整潔的男女洗手間。所以,毫無後顧之懮。雖然每個館均須排隊,但不同館的隊伍長短不一。最短的要排一、二小時。最長的需要排五小時,譬如中國館、美國館、英國館、德國館、日本館就是。但我到過的館,一般均有所謂綠色通道,讓年過七旬的人在出示身份證明(包括護照)以後,轉入另一條直通專線。並可帶有兩人陪同。所以給年邁者方便很多。唯一沒有似此敬老的地方,就是那言必稱人權的美國館。

  我(與我家“一把手”)去世博會三次。第一次是五月一日開幕式。這次參加的人全是有特別贈票的。儘管人數應該沒有那麼多,可是仍然非常擁擠。在這三次中,我們參觀了包括歐洲、北美洲、亞洲若干會館。有人問我觀後感想,尤其是歐洲與北美各館,我很本能地想起毛主席“沁園春”的一句話,“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因為很多當年一度叱吒風雲於國際歷史舞台者(譬如西班牙),館內除了幻燈片與短電影片以外,幾乎沒有甚麼東西可以炫耀於世了。中國館則不然。館的外形極為雄偉,裡面內容也豐富。不過人特別擠。要等我們第二次去看。而且這第二次,是在應邀參加由上海市僑辦組合的“華僑華人回家看世博”的隊伍,才看到的。這支隊伍,5月10日清晨5時45分在人民廣場集合,再乘專車到世博會現場。趁在中國館還沒有對外開放之前,並在舉行了一個短短歡迎儀式(韓正市長親自蒞臨致辭歡迎)以後,進入中國館從容閱覽。與別的館相比,中國館顯得極有內容,而且設計頗顯別致。譬如一幅清明上河圖完全立體化與活動化。所有人物詡詡如生,配以山水房屋以及會動的花鳥馬匹,並用適度燈光照明。一時恍若身歷其境。讓人想起毛主席“江山如此多嬌”一句話,是最能形容這一景致的。

  其他館缺乏內容,相形見絀。美國館更是沒有東西可看。除了放映正副總統以及國務卿致辭的短片以外,相對於美國如此的大國,幾乎是空洞無物,令人難以理解。而且,這三個致辭,全是高姿態居高臨下似的訓人口氣。徒然引起很多排了五小時隊的訪客反感叫屈。歐巴馬在競選總統期間,許下一個大願,即要恢復小布希總統以前的美國在世只上享有之聲望。本來,美國很可以趁其參加上海世博會的機會,對來自世只一百多個國家的訪客爭取一點人緣與向心力。不幸卻坐失了良機。想其背後原因,大概是下意識地輕視中國人,卻萬沒想到上海世博會竟然會辦得如此之有聲有色。與別的有內容有深度的會館(譬如俄羅斯)相較,就比下去了。

  在所有上海各處張貼有關世博會的標語,最發人深省的是“傾赴全力辦好世博;不辱使命為國爭光”。我親眼所看到上海主辦的世博會,真的做到了這十六個字的要求。上海世博不僅為上海市帶來可堪自豪的成果,而且是為中國(以及全體華人)帶來了無比的光彩。故有人認為這次上海世博會的成功,應該視為與2008年北京奧運有異曲同功之妙,堪稱並駕齊驅。香港一個計程車司機對我說,“13年前香港回歸時,我們(指香港人)看不起大陸人。現在,我們覺得他們在奧運會和世博會上,已證明他們除非不做一件事,要做的話,一定是最好的”﹗這話,出自一個香港計程車司機之口,更是難能可貴。

  對“中國模式”的體會與困惑

  自2008年華爾街崩潰帶來全球金融海嘯以及經濟低迷以來,中國經濟卻發出一枝獨秀的異彩。除了外匯存底是世只第一以外,其GDP每年仍以百分之八、九的增長率成長。很多國外經濟學家,開始注意中國這種奇異的表現,驚為觀止。既無以形容,乃稱之為“中國模式”。但究竟甚麼是“中國模式”,鮮有人能道其詳。國內學者對於究竟應說是中國模式或是中國道路,似乎也沒有共識。我在上海這段時間,“惡補”了諸多著作,並遍查網上資料。再經上海社科院為我召開專談這個題目的座談會。這一切,雖然對我瞭解問題有很大幫助,但我仍然有很大困惑。有很多重大問題仍然無法以理智辦法來解釋。

  據知,有關“中國模式”,國內專家都能同意的是,這個模式的特徵,可用三句話表達:(1)國家主導加市場作用;(2)公有制加多種所有制;(3)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可是,究竟如何做法,似乎很難看到有人提出詳細具體例證來說明。另外,儘管“宏觀調控”大家都說極為重要,但到底如何調控法?除了有人提出兩個例子以外,別無所知。這兩個例子,第一是人民銀行(即中央銀行)扮演調控貨幣的三大手段;第二,人民銀行對人民幣匯率的監控。但,我知道宏觀調控絕對不止於此。可是究竟是甚麼?對我仍是個懸念。

  在一般討論30年來中國經濟強勢挺進,對主要因素的共識,包括六項:

  (一)有統一的改革開放政策,先從農業著手(譬如放棄公社制、採取家庭聯產承包制);(二)因此而釋放出來豐富的農村剩餘勞動力(1.68億人),有助於城市與工業的發展;(三)中國起步晚、後發展的優勢;(四)居民的高儲蓄率(50%);(五)穩定的國際環境(至少在1979中美建交以後);(六)國家戰略的轉移(譬如韜光養晦、重點發展經濟);(七)政府對經濟的調控。

  可是,問題來了。我們如果僅看中國一例,這些因素均言之成理。但,如果我們採取與別的國家對比的方式來看的話,這些因素中有很多(尤以第二、第三、第五點為然),都是其他開發中的國家也具備的。譬如印度就擁有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不下於中國。儲蓄率,新加坡就比中國高。至於第五點(穩定的國際環境),更不是中國所能壟斷專享的。既然如此,為甚麼,別的國家在經濟開發速度上,無法與中國競爭?

  世只銀行對181個國家(地區)曾作一個“營商環境”的調查。中國在這181個國家(地區)名單的排名,是第83位。連肯尼亞都排在中國前面。同樣排在中國前面的有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和波蘭。亞洲排在中國前面的有新加坡、香港(這兩個均是前五名)、韓國(第25名)。連泰國(13名)、馬來西亞(第20名)也在中國排名之前。不但此也,2007-2008年之間,中國對外來投資者保護指數,在這181個經濟體中僅排名第88。可是,同時有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吸收外資總額佔世只第二位。能使用的外資金額接近1,000億美元。試問,為甚麼在中國營商環境排第83名以及投資保護率排第88名的狀況下,還有那麼多外來投資?這也是無法解答的問題。

  另外一項共識,認為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只貿易組織(WTO)以後所作的調整與改革,對中國經濟發展大有俾益。但問題是,世貿組織有一百多個成員。所有的成員,均同樣受到因是該組織成員而來的優惠與約束。那麼,為甚麼其他的成員,都無法像中國一樣得到因加入世貿組織而得到突飛猛進之功呢?

  小結:諸如這些疑問,都是無法找到答案的關鍵問題。可是我們說不出來的答案(不管它是甚麼),也許正是“中國模式”之所在以及它所能發揮的功能。我們說不出這些答案,並不表示“中國模式”不存在。正好相反地,可能旁證了它的存在。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