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8月23日電/台灣旺報23日發表社評說,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大幅提升之際,對外摩擦亦相對增多。去年至今,中美關係歷經美台軍售、達賴訪美、人民幣匯率、谷歌事件、天安艦沉沒、黃海軍演、及近期伊朗制裁案的衝擊,頗有山雨欲來的態勢。
社評稱,中國經濟和軍事力量的持續增長,確實引起許多國家的焦慮。今年6月中旬,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一項國際民調結果,美、日、韓、英、法、德等國2萬多名受訪者,近8成都對中國軍力擴張感到憂心,印度人對中國崛起最感焦慮,約4成5的受訪者把中國視為敵國,而對中國持負面印象的日本人更高達7成。美國五角大廈最近公布的《中國軍力報告》,顯然是乘機警告亞太國家應防範中國軍力擴張的後果。
社評說,中國崛起既然已勢不可擋,難免會顛覆美國主導的現有國際秩序,打亂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布局,進而衝擊美國人位居全球領導地位的自信心。當然,西方對中國崛起產生“狼來了”的焦慮,並不稀奇,它原本即受19世紀“黃禍”思想的影響,於今中國擴大宣示國家核心利益之際,西方新保守主義者自然會藉機煽風點火,把中國樹立為美國延續世界霸權的新敵人。美國資深政治評論家Bruce Stokes不久前為文指出,中國以往已多次測試過自身對全球影響力的界限,也能體認到西方及東亞國家對其勢力擴張的耐心;換言之,北京的國家核心利益說,僅止於表態,基本上屬於可控制的程度,美國可以保持警覺而審慎因應,但不需要擔心。
社評說,鄧小平可能深切體認到“樹大招風”的道理,當初才會擬定“韜光養晦、絕不當頭”的外交戰略。不過當下北京高層回應西方的態度,卻顯得強硬而傲氣。最近無論是中共黨政高官或解放軍將領的言論,若非誤認美國對中國崛起已寢食不安,主張把參與黃海軍演的美國航母定為“活靶”,就是宣揚中國要積極而全面介入與維護國家利益。也難怪有大陸學者憂心忡忡的指出,中國已變得不謙虛、少容忍、甚至愈來愈咄咄逼人,經濟實力強大帶來的信心,正轉變為對外的傲慢態度。
社評稱,種種現象所反映的一個問題是:究竟是美國誤解了中國,還是中國誤會了美國?北京絕對清楚,方圓120萬平方公里的南海地區,至少承擔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海上貿易額,東北亞地區超過半數的進口石油,需要經由此一航道,美國不可能坐視中國單方面掌控。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先前正基於平衡美中日力量的戰略思考,強調美國若不能參與東亞事務並制衡崛起的中國,勢必會失去全球領導地位。反之,美國難道不清楚,全球化時代經濟發展所需的國際市場與資源,絕對需要掌控能提供運輸安全的海權。中國對南海主權的宣示絕非只是單純的軍事問題,而是涉及國家安全與發展的戰略思考,更何況自古以來南海即屬中國的疆域。
其實,從國際關係發展的角度來看,中美間的劍拔弩張現階段僅止於言詞上的交鋒,也是兩國權力較勁的策略運用,雙方真正爆發軍事衝突的機率極低。原因就在於,中美都能深切認知到,軍事衝突的結果絕對會是一場沒有贏家的災難。
社評說,後ECFA時代的台灣,如何在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間尋求最大利益,確實需要執政者發揮政治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