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4日電/針對國內出現的新一輪“造車運動”,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4日在此間指出,在地方政府的推動下,國內汽車企業的快速擴張加劇了產能過剩的風險,因此必須採取措施堅決抑制。
陳斌在2010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說,2009年,中國實現了1364萬輛的新車銷售,許多企業紛紛制定規模龐大的產能擴充計劃,新一輪擴產潮已經開始。
新華社報道,據調查,中國主要30家汽車企業(集團)2009年年底形成整車產能1359萬輛,2015年年底規劃產能3124萬輛。全國有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生產整車。主要集中在東北、京津、華東、華中、珠江三角洲和重慶市六個地區。根據從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所了解的規劃情況來看,“十二五”末期規劃產能已經遠遠大於市場需求。
陳斌指出,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態。出現產能過剩是市場信號失靈,導致投資行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但嚴重的產能過剩會導致市場惡性競爭、企業經濟效益下滑、工廠開工不足等一系列問題,不僅阻礙了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對宏觀經濟發展也必將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陳斌表示,由於汽車工業具有產業鏈長、帶動性強的特點,大規模發展汽車工業成為地方政府全力推動經濟發展的重點,在利益驅動下,規劃產能被盲目抬高。
他認為,抑制汽車產業產能過剩,首先是各地政府要真正樹立起科學發展觀,尊重市場;要堅決避免政府的財稅、土地等優惠政策用於企業擴大產能上來;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汽車行業產能及產能利用率的監測,適時向社會發佈行業信息及相關政策;在對企業擴能和異地建立分廠備案時,要充分考慮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土地利用率、企業品牌等條件;要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準入管理。
陳斌說,從根本上抑制產能過剩,是深化體制改革,解決產能困擾我國產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重點是財稅體制和投融資體制等方面的改革。
他還指出,汽車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準和品質,帶動消費水準升級,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但同時也消耗了大量自然資源、污染了空氣,加劇了交通壓力。給能源供給、道路交通、環境品質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十一五”規劃新增的1億噸左右煉油能力,幾乎全部被新增汽車消耗。
陳斌指出,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中國汽車市場漸趨成熟,汽車消費逐步理性。中國汽車市場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競爭時代。汽車企業也將由以量取勝轉到以優越的性價比和適應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需要的新產品取勝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