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0日電/最近河南等出現由於蜱蟲叮咬使人發病甚至造成死亡病例的情況。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李德新10日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此次河南發生的蜱傳疾病具體致病病原體尚未最後確定。
新華網報道,近幾年來,河南、湖北、安徽、山東等省的局部地區相繼發現並且報告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臨床症狀的病例,其中個別重症病例因為多臟器的損傷而造成死亡。目前中國疾控中心將這類疾病統稱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蜱蟲叮咬可能是傳播這類疾病的一個主要途徑。
據了解,已知蜱可攜帶83種病毒、14種細菌、17種回歸熱螺旋體、32種原蟲等。李德新說,多種病原體可引發“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包括無形體感染和病毒感染等。今年5月份,衛生部在河南、湖北進行監測的時候,監測到“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疾病,但這次具體由何種病原體引起,目前還在進一步的研究當中。
“不排除是無形體感染,但也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因為已從有的病人檢測物中發現布尼亞病毒。”李德新說。
李德新介紹,2006年我國首次發現無形體,是一種細菌,之後中國疾控中心開始對人無形體病進行監測、研究,全國很多地方都在開展這項疾病防控工作。
2009年,中國疾控中心的研究發現,在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的病人當中,有一部分人沒有無形體感染的證據,“這提醒我們除了無形體以外,可能還有別的病原體。”李德新說,為此中國疾控中心今年在河北、湖南加強了監測,主要目的是研究致病發展規律。
“疾病控制部門正積極地探查此次疾病的具體致病原因。”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指出,綜合這類疾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和病原探查的有關情況,目前發現該病還是主要以蜱蟲傳播為主。
鄧海華說,蜱傳疾病是一種常見疾病,以前就有,只不過是這次傳播了新的病原體。對於蜱傳疾病,我國已有成熟的預防控制措施。避免蜱蟲的叮咬是降低感染的最主要措施。
專家提醒,預防這類疾病的主要策略就是指導公眾,特別是一些高危人群減少或者避免因暴露而接觸蜱蟲,並且告知出現了症狀以後一定要及時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