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1月9日電/台灣旺報8日發表社評說,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實施“二次量化寬鬆(QE2)”政策,將動用6000億美元在未來8個月收購長期公債。聯準會此舉無疑將釋出龐大的流動性,促使熱錢大舉進入新興市場尤其是亞洲地區。上周五亞洲金融市場受“二次量寬”預期心理影響,股、匯齊揚,各國央行對可能面臨的熱錢洪流,無不戒慎恐懼,呼籲聯手共抗熱錢的國際聲浪持續升高。
社評說,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聲稱,推動“二次量寬”政策主要考量美國景氣復甦力道不足,失業率居高不下,通貨膨脹又過低,可能導致長期經濟停滯。為扭轉此一情勢,採取貨幣政策以促進就業增加有其必要。但短期利率已低到無可再低,因此聯準會採取購買長期公債的非傳統性做法,以鼓勵投資及刺激消費支出,從而可以支持經濟的擴張。
雖然柏南克強調“二次量寬”旨在提振美國經濟及促進就業,但此舉無疑是啟動印鈔機,大量印製美元投入金融市場,在美國已陷入流動性過高,但投資及消費意願持續低迷的流動性陷阱下,新增的龐大流動性必然湧向大宗物資及原油的炒作,推高全球通膨壓力,並大舉流入經濟表現相對強勢的新興市場,造成該等國家貨幣升值及資產泡沫化的風險。
社評說,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創辦人葛洛斯就痛批聯準會狂印鈔票購買公債與“龐氏騙局(Ponzi scheme)”無異,簡直就“山姆騙局”,他也預測未來幾年美元將貶值20%。還有很多來自美國國內及國際的批評聲浪,指責“二次量化寬鬆”可能引燃通貨膨脹,並觸發國際貨幣戰爭,讓世界經濟動盪不安。
中國大陸可能是“二次量化寬鬆”的頭號受害者。“二次量寬”讓人民幣面臨更強大的升值壓力,熱錢湧入更進一步推升大陸通膨壓力及資產泡沫化的風險。大陸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高達3.6%,在石油、原物料及糧食價格可能持續飆漲,以及過剩流動性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已有機構預測10月大陸CPI可能逾4%,明年還可能升到5%或更高的水準。大陸房地產泡沫在“新國五條”實施後雖暫時降溫,但隨著熱錢湧入的強烈預期心理,房地產炒作乃至股市投機都有復燃之勢。
為對抗持續升高的通膨及資產泡沫化風險,研判人民銀行勢必採取防禦性措施,除加強資本移動管制,防堵熱錢流入外,也必然會加強宏觀調控的力道,採取更審慎的貨幣政策,且不排除近期內再度升息。在匯率政策上,人行不致放手讓人民幣大幅升值,但在“二次量化寬鬆”的影響及日益升高的國際壓力下,人民幣升值的速度與幅度會比原先預期更快、更大,這也是大陸不得已的選擇。
社評說,“二次量寬”的效應也勢必波及台灣。央行總裁彭淮南對打擊熱錢,阻升新台幣匯率,一向不遺餘力;但是,隨著兩岸經濟連動性愈來愈高,新台幣升值壓力也愈來愈大,市場預測新台幣升破30元對1美元的關卡,已為時不遠。
另外,隨著國際油價、糧價及原物料價格飆風再起,台灣也很難避免輸入性通貨膨脹的襲擊。再加上,在外資湧入及拉抬下,台股升勢至為強勁,房地產市場亦無視央行及金管會“打炒房”措施,價量齊升;股房兩市泡沫化風險正同步升高。面對新一波“熱錢行情”,央行貨幣政策亦很難再保持“中立”。
社評說,亞太各國對“二次量化寬鬆”可能引發的熱錢狂流及負面衝擊,普遍感到憂慮,除中國大陸外,澳洲及印度亦相繼升息,韓國及東協國家也紛紛表示將管制資本移動,或尋求與各國聯手打擊熱錢及穩定匯率。
國際社會多數聲音已指向美國不該為利己而以鄰為壑,透過國際共同行動緩和“二次量寬”的負面衝擊,已是箭在弦上。
台灣與大陸已經簽署金融合作協議,在兩岸所受衝擊極為類似的情況下,雙方應該啟動金融合作機制,尋求共同對抗熱錢及穩定金融之道。
社評說,大陸也應該積極協助台灣參與區域金融合作機制,透過集體力量以確保區域金融的安定,防止重蹈1990年代亞洲金融風暴的覆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