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十年前相比,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出現了些複雜情況。 |
中評社北京12月18日電/解放日報編者按:即將過去的2010年,世界經濟復甦步履蹣跚,國際形勢錯綜複雜,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深刻的、歷史性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國關係出現了哪些調整?國際熱點問題出現了哪些動向?中國又該如何定位自身?從今天起,我們將陸續推出“歲末縱橫談”系列文章,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同讀者一起回顧今年天下大事,展望未來天下大勢。
主持人:楊立群
嘉賓:黃仁偉(上海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
俞邃(中國當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國際自然和社會科學院院士)
量變不等於質變
主持人:今年8月,日本內閣府公布的數據顯示,二季度日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按美元計算為 12880億,而中國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按美元計算為13390億,很多媒體報道,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世界第二”?
俞:其一,國內生產總值(GDP)固然是衡量經濟實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但非唯一,就綜合國力而論,GDP帶有一定片面性。而且這裡還有一個統計方法問題,據悉,我國經濟總量4.91萬億美元(2009年)當中,就有1萬億美元被外資拿走了,這筆賬該怎麼算?其二,人所共知,中國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占日本十分之一,排名在世界100位之後。況且,我國在經濟結構、發展階段、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與“世界第二”應具有的水平相距甚遠。其三,迄今還沒有從政府正式文件或黨和國家領導人講話中見到中國成為“世界第二”的說法。在為我國經濟巨大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時,我認為應審慎看待這個問題。
黃:如果從人均、結構、質量、環境生態和競爭力來說,中國都不具有領先地位,某些指標差距還很大,甚至在20年以上。如單位GDP能耗,日本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處於世界最先進行列。如果我們能夠以正常心態來看這個超越,就會明白只是量的超越,遠遠不是質的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