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殲20的出現,與其說是對西方的震撼教育,表明中國軍事現代化進程,不如說是對中國航空工業精進挑戰的新開端。 |
中評社台北1月12日電/中國時報特稿文章說,幾經炒作,中共殲20隱形戰機終於登上中國主流媒體版面。顯然,這個消息的披露,已不具實質上的軍事意義,更稱不上洩密,而是具高度的政治語言,它堂而皇之地告訴世界,中國具備隱形戰機技術。這是中共標準的建軍思路,“先求有,再求精”,以最小軍事成本發揮最大政治效應。
經過海內外媒體爭相轉載,中共想要達到的政治效應顯然奏效。就軍事而言,殲20最大意義在於它以跨越方式,以最短時間向世人呈現中國在隱形技術上的成就,很像一九六四年自主研製的原子彈,至於原子彈工藝、原料、投射方式和戰略應用如何,都是後話。
毛澤東當年急於研製原子彈的用意,主要是縮小與核武國家的“軍事形態差”,有與沒有是零和遊戲,永遠受制於人;有但不精,是另一概念,至少是同一檔次,都是核武國家,政治效應遠大於軍事效應。殲20的作用即在於此,真正的實力,不可能輕易示人。
殲20能量有多大,有很多指標衡量,其中以發動機(引擎)最具關鍵,就像人的心臟,而解放軍航空工業的弱項就在發動機,至今除自主研製的“太行”發動機(部分裝配殲10戰機),其他先進主力戰機幾乎都用外國引擎或技術。心臟不好,飛機怎飛得遠?心臟需要外接,國防又何以自主?
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發動機系教授高歌感受尤深。他說,中國在軍用大推力的發動機上和世界先進國家“差距卅年”,儘管在加工技術和設備逐漸趕上西方,但從設計理念到工程圖紙上說,尚需一相當過程。換言之,中國發動機的設計理念並未完全擺脫仿製。
這位戰機引擎專家毫不保留地說,中國從國外取得先進信息,一般要晚三到五年,然後消化吸收和理解,又要幾年,最後再從工程上實現。整個算下來,包括技術、工藝和材料各方面,和西方(主要是美國)的差距就更大了。這是非常中肯的說法。
殲20的出現,與其說是對西方的震撼教育,表明中國軍事現代化進程,不如說是對中國航空工業精進挑戰的新開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