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華社:香港馬拉松是“草根”盛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20 16:37:24  


  中評社香港2月20日電/前期宣傳中,“亞洲最強”是香港馬拉松的口號之一,最初這個口號給人的印象有些不自量力:論歷史、論水準,東京賽、北京賽等等,都在其之上。不過,從另一方面看,近百分之一的本地民眾參與率足以令香港賽獨樹一格。

  新華社的文章指,香港有近710萬人口,20日舉行的2011年香港馬拉松6.5萬個參賽名額在兩個星期內就告滿額,其中逾6.1萬人來自本地。也就是說,香港的每116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報名參加至少10公里的長跑。

  如今的紅火場面其實是不容易想像的。香港山多路窄人多樓高,而且民眾自認這個城市體育運動氛圍不濃。1997年為了迎接香港回歸而舉行的“港深馬拉松”只有約千名跑手參與。此後,香港馬拉松的規模幾乎一年一大步地擴張。2003年開始,組委會儘管年年增加名額,但總有人報不上名。此外,在香港辦馬拉松還是相當麻煩的事情。道路不能說封就封,否則市民的大量投訴會讓交通運輸部門吃不了兜著走。組委會主席高威林說,儘管投訴年年有,但近幾年越來越少了。

  他說,希望通過馬拉松賽喚起香港人對長跑的興趣和對身體健康的關注,希望它成為一項真正的“全民運動”。

  “我們想讓大家知道這個賽事不是為少數人設立的,是讓香港人都來參加的。”他的這句話,很好地解釋了香港賽的“草根”取向,也是它能夠有今天這般紅火的原因。

  按照很多地方流行的“城市名片”觀念,辦任何賽或事,一定要有“向外”的眼光,吸引了多少“外人”,他們的評價怎樣是成功與否的標尺。但香港馬拉松,卻恰恰是“向內看”。

  前段時間香港曾有一場關於是否申辦亞運會的討論,民眾對於提高國際影響力這樣的好處並不感冒,他們關心的是本土的體育水準和氛圍能否提高,自己的社區體育設施能否改善,其他切身的迫切需求是否會受影響。概括說就是,他們不願借自己的寶地獨讓他人表演,不願花自己的稅錢給他人做嫁衣裳,更不能接受任何可能的泡沫政績,哪怕成本微不足道。

  主辦方香港業餘田徑總會主席關祺說,香港馬拉松完全是市場運作的賽事,沒有向政府要一分錢。即便是這種不動用公共財政的賽事,仍然堅持立足本地,以服務好本地民眾為第一要旨。香港馬拉松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為一年一度的“全城盛事”。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