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3月19日電/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經濟學博士候選人陳以信16日在台灣蘋果日報發表文章說,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正式宣布參選該黨2012“總統”候選人提名,所依恃者為近年浮現的“蔡英文現象”。不過根據筆者幾度量化分析,發現過去兩年多來蔡領軍下的“小戰大勝、大戰小敗”的現象,主要是藍綠基本盤特性中,民進黨所獨具的“低投票率優勢”之展現。蔡發下豪語要將台灣贏回來,終究必須帶領民進黨跨越中間選民與經濟選民的兩大障礙,而關鍵之處還是她至今不願明說的兩岸態度。
文章說,筆者認為,“蔡英文現象”主要奠基於數次“立委”補選與縣市長的選舉結果。從前年起至今13場“立委”補選中,除苗栗由無黨籍康世儒勝出外,民進黨獲勝9場,但都是贏在投票率極低的狀態下。分別是前年贏在雲林的46%、苗栗的42%,去年台中45%、中壢41%、台東39%、楊梅38%、嘉義38%、新竹36%以及這次高雄34%與台南的28%。國民黨僅贏3場分別為南投66%、花蓮42%與台北的39%,除南投投票率因配合縣市長選舉而顯正常外,花蓮與台北的低投票率都讓國民黨候選人幾乎敗選。相較之下,當投票率接近70%正常水準,民進黨表現便顯得差強人意。如前年縣市長選舉全國投票率63%,民進黨在17席中取4席。去年五都市長平均投票率約72%,民進黨5席取2席。
有限戰果大加宣傳
民進黨當然願意將有限戰果加油添醋地擴大宣傳,例如鄭文燦在桃園的“58天奇蹟”,林聰賢在宜蘭的光復之役,蕭美琴在花蓮的雖敗猶榮,以及蔡英文在新北市的百萬票大突破。不過,充其量大多選舉結果只是藍綠基本盤在特定投票率下的正常展現,甚至蔡所拿的100萬票,根本上來自於新北市的人口成長,一旦換算成蘇貞昌連任選舉時的得票率來看,蔡這次還流失了8萬多票,其實該被好好檢討。
換言之,蔡英文現象來自民進黨的低投票率優勢,而這項優勢是由藍營基本盤中的政治冷漠,以及綠營基本盤中的內在剛性所共同交織而成。從量化意義來說,藍營支持者的彈性極大,高投票率時會蜂擁而出,國民黨會大勝,低投票率時則會集體沉默,造成國民黨大敗。而綠營支持者的彈性很小,不管總體投票率高低,幾乎一定出來投票,於是投票率愈低便對民進黨選情愈有利。
而這內在結構又與藍營支持者多為經濟選民,與綠營支持者多為政治選民有關。當選舉結果無涉台灣經濟發展,例如“立委”補選或地方首長選舉時,經濟選民缺乏投票動機,自成政治冷漠,也讓國民黨吃盡苦頭。反之,如選舉結果將為台灣經濟存亡之戰,例如“總統”或“國會”大選,一旦讓經濟選民危機感大起,民進黨的選情將是危機重重。
文章說,本屆“立委”任期已不滿一年,如再有出缺依法不再補選。也就是說,民進黨的低投票率優勢到此為止,下次“總統”與“國會”如合併選舉投票率恐怕接近80%,蔡英文再難依巧取勝,而“積小勝換大勝”只是說給外行人聽的話,要是民進黨真想重返執政,終究必須跨越中間選民與經濟選民兩大障礙,而蔡英文勢必要先克服她自己對“九二共識”的心理恐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