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0日電/經過兩年調查,考古人員在青海省境內發現了一批牆體、烽火台等長城遺存,基本摸清該省境內長城資源的“家底”。最近,這項工作經專家組驗收合格,青海省成為全國第3個通過長城資源調查資料國家驗收的省區。
新華社報道,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任曉燕介紹說,青海省境內的長城以前鮮為人知。2007年進行的長城資源調查表明,該省境內明長城遺址總長約360公里,青海省因此被納入中國長城保護工程,相關長城資源調查工作隨之展開。
青海省秦漢及其他時代長城資源調查工作自2009年啟動,涉及除玉樹、果洛這兩個州之外的其他地區共24個縣(市)。“歷經兩年來的工作,我們詳查了青海省境內長城資源狀況,發現了一批牆體、烽火台、關堡等長城遺存。據統計,共發現牆體1段,烽火台51座,關堡158座。”任曉燕說。
其中總長480餘米的牆體,位於青海省湟源縣城關鎮光華村東約1.5公里處的湟水穀地內,遺址保存相對完整。從所處位置及作用看,考古專家初步斷定其為唐代長城。
考古人員發現,新發現的長城遺址始建於秦漢時期,完成於清代晚期,歷經歲月磨礪和人為侵襲,部分遺址損毀較嚴重。
任曉燕告訴記者,截至目前,青海省境內長城資源“家底”已基本摸清,為研究長城遺存的多樣性增添了新內容,亦為長城資源的切實保護提供了基礎資料。
據了解,青海省秦漢及其他時代長城資源調查工作中,還一併發現採集灰陶殘片等文物100餘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