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3月31日電/政論家魏千峰今天在中國時報撰文,評析許信良參加民進黨內“總統”初選。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日前,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宣布參加黨內“總統”初選,許多人抱持肯定意見,因為不論許前主席是否獲得民進黨提名,都將衝擊民進黨“總統”黨內初選,甚至也逼迫尋求連任的馬英九採取因應措施。此使得明年的“總統”選舉提前增加不少可看性。若許前主席能夠充分發揮,或許亦能為島內政局產生樂觀的化學變化。
對於許信良“大膽開放”的政見,筆者並非沒有意見,但“開放陸資”乙事,我有些保留。畢竟中國近年來的經濟崛起,與一般民主國家的經濟係由市場機制自然開展不同。陸資企業(如中國石油天然氣、中國工商銀、中國移動)在全球市值名列前茅,其卻含有太多黨政軍的背景因素,陸資進入台灣是否使台灣的股市、房市產生危機,又是否引發“國安”問題,若未加以限制,實難說服民眾。
可是相較民進黨蘇蔡兩人過於保守的兩岸政策,甚至民進黨主流思想中不承認中國學歷與不歡迎陸生來台等作法,實與國際潮流違背,也使台灣進一步與中國新生代交流的機會喪失。如果真正愛台灣,應該提出較為前瞻的兩岸政策。試想大量吸收陸生來台求學,讓他們接觸台灣的民主開放,享受在中國所無的全民健保,有利於未來的中國承認與尊重台灣的合法存在,也將更珍惜與學習在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人權與法治。
在馬政府採取較為開放的兩岸政策後,雖然引發民眾是否過度傾中的疑慮,惟不能否認的,它帶來兩岸較為紓緩的關係與台灣企業、農漁民較多的貿易機會,這是一個很難翻轉的趨勢。當然,如果中國突然翻臉或以武力恫嚇台灣,台灣社會絕難改變對中國不良的印象,可是如果中國持續與台灣維持友好關係,除在經濟與文化交流外,也逐漸在政治上承認及尊重台灣在國際上活動空間,中國內部又大步走向民主與法治之路,兩岸關係則可能走向更和平與長遠共存的道路。
民進黨主流派意見對中國“併吞台灣”的野心甚為疑慮,馬政府“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也未曾不是摸著石頭過河的作法。許信良參加民進黨“總統”選舉的黨內初選,可能使蘇蔡兩人的中國政策減少“去中國化”的因素,在審慎的前提下,亦採取較為彈性與務實的政策,使民眾信賴縱使明年政黨輪替,也能與中國維持友好與紓緩的關係,此將增加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勝選的機會。否則,跨不過這一關,不易吸收藍綠與中間選民的選票,所謂理想與抱負終將成空。
許信良爭取成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最大的意義,在於說明藍綠兩黨的差別沒有想像中大,兩者都為台灣的生存與發展努力。民進黨強調台灣獨立,但必須與龐大的中國找到可以對話與溝通的切入點,至少在未來的兩岸安排有點華人家族的色彩。因此,民進黨再也不能以“傾中”的理由貶抑馬政府賣台。相對地,馬英九也毋須以向中國爭取“讓利”而奚落民進黨。藍綠對立的情形可能減少,相互容忍與尊重的可能性增加。台灣民主政治中最難克服的“包容”與“互信”的目標或許比較容易接近。
期待許信良參選的射程,可以促使藍綠兩黨減少意識形態的對立,多作政策上的規劃與辯論,讓台灣的政治走向另一個階段。五百萬元對許前主席或許是個重大的負擔,對台灣社會卻是一個不昂貴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