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5月12日電/台灣前“國防部”副部長、現任淡江大學戰略所教授林中斌今天在旺報發表文章說,在華盛頓舉行的第3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於5月10日閉幕,雙方並簽署了《中美關於促進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和經濟合作的全面框架》。觀察這場會議,有兩項特點,其一,首次有中共解放軍及美國軍方參與,這是過去沒有的現象,雙方軍事人員入場,也表示了這個對話平台層次升級。其次,中美之間的矛盾還是存在,但第3輪對話凸顯中國與美國的合作大於矛盾。
中拋美債將引大亂
文章說,中美自2006年12月起至2008年12月開放過5次經濟對話,從2009年2月後升級為“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不只探討經貿議題,還擴大到其他領域合作,由歷史可以看出,中美間“合作大於矛盾”的狀況一直在延續,即使2010年1月底至10月中美關係出現緊張情勢,但這樣的合作關係並未停止。
此外,我們還可由美國、中國及台灣三方面來看這場會議的意義。第一,美國為什麼願意參加?美國在伊拉克及阿富汗戰爭中花了1.2兆美元,若只看美國政府債券,美國欠中國1.3兆美元,這還不計入股票、現金若再加上美國債券則高達2兆美元,所以,美國在伊拉克及阿富汗的戰爭是跟中國借錢去打的。美國整個國家所欠的債已是2010年國民生產毛額(GDP)的97%,這表示,美國的財務狀況已非常危險,中國一旦拋售美國國債,恐將引起美國大亂,這也顯示,美國在經濟上愈來愈依賴中國。
另一方面,美國副總統拜登在開幕式上指出,美方相當關注中國打壓人權的問題,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致詞時也提到中國人權的爭議。美國官方一向對外指責中國不重視人權,但美國的意見領袖卻有不同的看法,例如,《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紀思道就曾在〈中國超過美國的地方〉一文表示,在中共政權領導下,上億中國人生活改善,但政治異議分子被關卻是少數,他還對比說,上海人能活到82歲,而美國平均壽命還不到79歲。以“很少量”的異議人士來對比“億萬中國人”生活提高,孰輕孰重,相差太遠。
鬥而不破伺機超越
第二,中國在2002年決定中國對美國的政策是合作大於對抗,直到今天仍是以此為基調,原則並未被打破。1982年鄧小平提出中美關係應“鬥而不破”,2003年江澤民再次重申,北京並未改變這項合作原則。這背後的思考則是因為中國在軍事上若與美正面衝突,目前是打不過美國的,但北京相信,時間對他們有利,遲早在經濟和軍事上會超越美國。
第三,台灣面臨北京不斷要求華府停止對台軍售,美國許多學者最近都建議對台灣的安全保證要減少或降低,所以台灣如果企圖挑起美中鬥爭,想從中獲益將會是空想。
文章說,台灣應該從中美雙方利益重疊部分著手──即地區的穩定,或對降低自然災害、反恐等合作關係,台灣應從這方面去努力。台北要保持與北京及華府的管道暢通,保持平衡關係,這才是對台灣最有利的。另外台灣也要有心理準備,若美國無法再對我們援助,要盡早未雨綢繆。
和戰兩手基調不變
第3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美都是以自身利益為考量。即便如此,美國國務卿希拉里仍強調,“21世紀全世界最重要的關係就是中美關係”,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官方場合也重申多次。
文章說,2001年當時中國副總理錢其琛也曾說,“我們在發展與美國關係時,僅有鬥爭一手還不夠,發展合作一手同樣重要。合作才是對美反華勢力重要的箝制。”北京對美政策的基調至今沒有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