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學生遊台灣(資料圖片) |
中評社台北6月3日電/久聞樓梯響,終見人下來。兩岸有關當局正式宣布,陸客來台自由行在本月底前上路。
聯合報社論指出,此舉打開了兩岸社會自由流動的最後一道閘門,這道閘門打開了,兩岸社會真實意義上的相互探索與理解才算真正展開。
屆時,大陸客將走入台灣的山巔水湄,踏進尋常百姓社區,在巷子口小攤上,跟台灣人同桌吃意麵、黑白切,冬天台灣人擰著毛巾泡溫泉,氤氳之中大陸客可能也裸身在旁。他們不再是遊覽車接去載來的過路財神,他或她一個人單刀直入,跟你四目對望,雞同鴨講。
為了重新認識彼此,兩岸曾致力於撤除橫亙於海峽之間的一堵堵高牆,這一段拆牆的旅程,起於蔣經國讓老兵回家,而將以馬英九這次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自由行作為終結,花費了二十餘年時間,其間有台商登陸化暗為明,有兩岸婚嫁繼承終能認證,有台客迤邐神州壯遊、置產,終至有多航點直航,每一次拆牆都要絞盡腦汁、費盡心血。
它的過程毫不平和,而是起伏跌宕、凶險萬分,有台獨的熾燄,亦有反分裂的回潮,稍一不慎,很可能就蹈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拉遠一些來回顧這一段歷程,甚至要拉到一九四九年,恐怕才能領略陸客自由行並不只是為台灣眾多商家帶來經濟利多,它其實更飽含著豐潤的歷史意涵,亦是馬英九執政不能被忽略的紀錄。其成就在於,陸客自由行將完成兩岸人民隔絕一甲子後第一次完全的自由移動,是兩岸人民因殖民統治、殊死內戰而隔絕百年後,終能再次舒泰而自然地面對面互動。
三年前就已開放陸客“團體行”,但團進團出是被管束的旅遊,雖然量大,卻只是蜻蜓點水,是在規定或被切割的點與線上移動,基本上與絕大部分的台灣社會無涉。而自由行卻是毫無攔阻地向最深處的台灣出入,沒有任何限制,它最深刻的涵義在於:兩岸人民有機會摒除兩岸數十年來各自建構的政治教條與認知,不受干擾地直視對方,重新認識彼此。
只不過,有二十餘年兩岸的歷史拆牆,卻在台灣政治流派上另有一股築牆的勢力。當現實的牆拆除殆盡,台灣的心牆卻已築得更高。方始拆牆之初,大陸人民猶是同胞。如今牆已盡除,一邊一國卻成了街頭最張揚的政治標語。
社論認為,陸客自由行因而注定要變成拆牆與築牆的博弈,也必然是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與台灣掙脫心靈枷鎖的繼續較量。這是新的歷史時期的開端,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拆牆是客觀的歷史規律,兩岸如能相互維持真誠與善意,不懈地繼續拆牆下去,心牆自有拆除的一天。這有賴雙方共同努力,不能一廂情願。
穿過海峽,個人遊的陸客不再只鍾情於阿里山、日月潭,他們可能探訪高美濕地,可能夜宿清境,他們可能在台東都蘭整夜聽濤,也可能騎著單車在台南東山咖啡公路的綠蔭裡穿梭。台灣之美可能令他們動容,台灣淳厚的文化風景亦將感染他們。
相對而言,台灣社會必須敞開胸襟接納對岸這群訪客,他們可能三五成群,可能獨自行走,他們也許是上海幫、北京客,或者是一口濃重的廈門話,我們不只不應以政治語言挑起紛爭,更不該像花蓮的一家玉石店,拿著軟玉冒充貓眼石,坑害來客。
“自由行”的實現,如能讓兩岸朝野拋開政治上的偏執盲昧,讓兩岸人民相互的自由行如同飄往對方而落入土裡萌芽的心靈孢子,兩岸將可在這種逍遙的心境裡真情互動,而兩岸的政治解藥,或許就將由茲產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