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7日電/公眾高比例的“不贊成”意見,顯然不能僅僅被視為對“個稅起徵點”的意見,甚至不能僅被視為是對個稅改革本身的意見,更應被看做是對整個“收入分配”現狀的意見。
6月15日,全國人大公布了個人所得稅法草案公眾意見。結果顯示,贊成3000元作為起徵點的有12313人,占15%;要求修改的39675人,占48%;反對的28985人,占35%;持其他意見的1563人,占2%。
《青年時報》今日發表評論文章稱,雖然網絡上“不贊成”比例較高,但全國人大毫不掩飾地公之於眾,既真實地反映了輿情民意,也實現了立法與輿情民意之間的積極互動,是一種正視民情、尊重民意的立法態度,無疑值得讚賞和肯定。
這樣一個意見徵求結果說明了什麼呢?就事論事地看,它似乎僅僅是人們對於“3000元起徵點”這一個稅草案條款的意見,但全面深入地分析,事情顯然遠非如此簡單,其背後至少見證了兩個相輔相成的輿情民意。
一方面是,公眾對增長乏力且嚴重不公的收入分配形勢的不滿。長期以來,我國居民收入的增長不僅趕不上國民經濟GDP的增長,更趕不上政府財政收入、企業利潤的增長;整個國民財富分配呈現一種不斷向政府企業傾斜、“國富民窮”的格局。與此同時,在居民收入內部,地區、行業、壟斷與非壟斷企業之間,勞動收入與非勞動收入之間,合法收入與灰色收入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在持續擴大。今年兩會期間的多項調查顯示,“收入分配”已成為時下民眾最為關心的民生話題。
在這種大背景下,公眾上述高比例的“不贊成”意見,顯然不能僅僅被視為對“個稅起徵點”的意見,甚至不能僅被視是為對個稅改革本身的意見,更應被看做是對整個“收入分配”現狀的意見——“個稅起徵點”問題,是在恰當時機充當了表達這種意見輿情的突破口。
另一方面又是,人們迫切希望通過完善各種法律制度,盡快改變這種收入分配形勢的民意。這正如今年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指出的,“加速收入分配改革,不是緊迫,而是很緊迫”,“如果不扭轉,可能會引發很多社會問題”。
必須意識到,輿論之所以會對個稅法草案提出大量不贊成甚至反對的意見,不能僅看做是消極性的“不滿”,同時更意味著積極的情感和態度——表明輿論對於立法機關吸收民意、制定更合理的法律這一點,是充滿期待的。
因此,此次“不贊成”比例較高的意見徵求結果,其實不是什麼壞事,反倒是一件非常值得珍惜尊重的好事——既真實地反映了輿情民意,也實現了立法與輿情民意之間的積極互動。在此基礎上,立法機關一方面應盡量將收集到的“意見”充分吸收到接下來的個稅草案審議之中;另一方面,也應以這些“意見”為鑒、全面理解把握輿論對於整個“收入分配”改革的期待,盡快全面推動此項“很緊迫”改革的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