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9日電/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為穩定物價,約談了6家洋奶粉企業。僅過了不到兩個月時間,以雅培、惠氏為首的洋奶粉再次全線漲價。此外,雅詩蘭黛中國公司宣布上調其部分產品的零售價,聯合利華、寶潔、歐萊雅以及安利等外資品牌也都於近期紛紛實施漲價計劃。對此,業內專家提醒,要警惕出現新一波外資品牌集體“漲價潮”。
外資品牌集體漲價
證券時報報道,近日,洋奶粉漲價潮再度出現。記者從幾家大型超市獲悉,包括惠氏、雅培等品牌嬰幼兒奶粉終端售價日前悄然上調,平均漲幅達10%~15%。在化妝品領域,近日雅詩蘭黛中國公司準備上調其集團旗下品牌的零售價。而一個月前,歐萊雅旗下的蘭蔻幾乎全線產品都已漲價,漲價幅度5%~8%。另一品牌碧歐泉也對其男士護膚系列產品價格進行調整,日系的FANCL也將部分產品上調10元。
除此之外,外資品牌保健品、飲料日前也加入漲價行列。從7月5日開始,安利旗下倍力健、蛋白粉和維生素C等產品將全線提價,漲幅在11%左右。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旗下產品也早已悄悄以“瘦身”方式變相漲價。
漲價皆因成本壓力?
對於漲價,外資品牌的官方解釋一般都是公司原材料成本上漲,以及研發投入、人力成本、物流成本提高所致。廣東金融學院副教授許巍認為,這首先是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成本增加;其次,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動了包裝物流等環節價格的上揚;此外是人力成本上升,而這些成本的上漲使得企業利潤被壓縮。
相對應地,同行業的國內企業產品卻沒有漲價。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外資品牌漲價並非完全因通脹導致企業利潤下降,而是由於外資品牌在其行業的壟斷地位,同時在收獲品牌溢價。
“這些外資品牌之所以強勢,關鍵之處在於它們擁有眾多的國內消費者,特別是日化產品直接同人體肌膚接觸,消費者非常注重安全性方面的問題,對外資巨頭日化產品質量安全上更加信賴。這也使得外資日化企業有了很高的品牌溢價。”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黎雪榮說。
此外,營銷費用的持續上漲也是企業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據悉,2010年中國廣告投放排名前三的分別為寶潔、歐萊雅和聯合利華,而且其營銷力度和範圍越來越大、越來越廣,營銷費用的持續上漲成為企業成本上升的一大原因。
謹防出現漲價潮
在外資品牌密集漲價的情況下,有關專家提醒,要謹防出現新一輪集體漲價潮。
許巍指出,當前我國通脹預期有所緩解,但通脹壓力仍然較大,企業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不能把所有的成本壓力都轉嫁給消費者。而且隨著外資品牌化妝品、奶粉的相繼提價,其他行業企業漲價潮暗流汹湧,新一波外資品牌“漲價潮”似乎一觸即發,要警惕再次出現集體漲價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