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快評/余舒揚的文章指出,王毅在芝加哥的講話,頗具新意的是瑯瑯上口的“三個共同”,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要由為此付出心血和努力的兩岸同胞共同享有,和平發展的局面需要兩岸同胞共同維護,和平發展的未來要靠兩岸同胞共同開創,實際上講的都是如何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包括物質基礎、政治基礎、民意基礎以及振興中華的“使命基礎”。在涉及辛亥百年時,王毅講到實現統一的意義與必然、擲地有聲表示“沒有國家的完全統一,就難以稱得上真正和完全意義上的民族復興。”將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統一大業更具有歷史感與使命感。為了讓兩岸既有政治分歧逐步解套,王毅實際提出了在更高境界上解決問題的思路,即:“面對這樣的民族大義和歷史責任,兩岸之間過去的任何恩怨都可以超越,現存的各種分歧都能夠協商解決。”
我們讀了這樣的解釋文章才清楚,原來“三個共同”之中還包括物質基礎、政治基礎、民意基礎以及振興中華的“使命基礎”等“四個基礎”,在這“四個基礎”之上,又有兩個沒有問題,即:“過去的任何恩怨都可以超越,現存的各種分歧都能夠協商解決”。
我們於是可以做出結論,王毅的“三個共同”為兩岸關係留下巨大發展空間。
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最需要的就是空間,沒有空間就沒有發展。如果什麼問題都放在針尖對麥芒的狹窄位置上思考,那麼,兩岸關係必然是你死我活的關係,沒有任何可供迴旋的空間,遑論發展。
“三個共同”的概念,充分表達了大陸核心層對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的殷切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