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31日電/經過艱難的協調,歐元區領導人終於在歐盟和歐元區峰會上於10月27日凌晨達成一項計劃。其中包括將銀行核心資本金比率標準從5%提高至9%,擴大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的救助規模,以及提高希臘債務減記比例。歐洲股市隨之大漲。
據國際金融報引用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李運奇的文章,認為從表面上看,歐洲危機和金融動蕩似乎已經過去。而在大西洋的另一端,自從標準普爾下調美債信用評級後,華盛頓的政治爭吵繼續不斷。從經濟宏觀面看,美國現在的經濟似乎比歐洲更糟,美國GDP增長的預測被不斷調低。今明兩年都低於世界經濟合作組織的官方預測,而歐洲GDP增長的預測則較為穩定。美國各級政府的財政赤字占GDP的比率在2010年高達10.6%,公共債務占GDP的比率更為93.6%。而在歐元區,其平均政府財政赤字在2010年僅為6%。因此,不少政府官員和學者都認為,影響全球經濟復甦和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危險來自美國,而不是歐洲。筆者的看法正好相反。筆者的判斷主要根據以下對歐美應對危機的能力和中國經濟現狀的分析。
首先,美國應對危機的反應快於歐洲。債務金融危機常常原因各異,強弱不同,但能否化險為夷的一個關鍵是有關當局的反應速度。如果反應遲緩,貽誤了時機,小危機可能釀成大災。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就此開始了震撼全球的次貸危機。在以後的數月內,美聯儲和美財政部頻頻出招以緩解此次危機。僅四個月以後,美國總統就首次提出了如何應對次貸危機的方案和措施。以後數月里,美國國會主要成員就在一項廣泛的援助計劃上達成一致,在該計劃中房利美和房地美將支持一項政府抵押保險基金等。
而從歐洲對危機的反應速度來看,則大大慢於美國。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始於2008年10月冰島的主權債務危機。以後,擴散至希臘、愛爾蘭、葡萄牙等。從危機開始,歐盟拖了一年七個月才於2010年5月批准了第一個援助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