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G20戛納峰會與2009年4月的倫敦峰會一樣,也是在世界經濟前景日趨灰暗的背景下舉行的,擔負著臨危救難的使命。 |
中評社上海11月11日電(特約作者 劉宗義)在通過了《聯合公報》及《增長與就業行動綱領》之後,二十國集團(G20)戛納峰會落下了帷幕。這次G20峰會在歐債危機的喧囂中開場,最終卻沒能複制所謂倫敦峰會的成功經驗,在平淡中落幕。
“危機的新階段”凸顯G20峰會機制的核心地位
世人對G20戛納峰會寄予了厚望。自從2008年11月G20華盛頓峰會召開以來,G20在應對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的過程中取得了一些重大並且具體的成果。但從匹茲堡峰會開始,由於全球經濟脆弱復甦且復甦速度不均,G20成員國在重點議題的確定方面出現分歧,各國對G20的信心下降。然而,在全球經濟治理領域,目前並沒有比G20更加合適的國際機制。今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經濟面臨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在增加,美國經濟增長乏力,歐洲債務危機愈演愈烈,而新興經濟體則飽受通脹困擾,全球經濟增速逐漸下降,甚至有再度觸底的危險。
所以有人認為,這次G20戛納峰會與2009年4月的倫敦峰會一樣,也是在世界經濟前景日趨灰暗的背景下舉行的,擔負著臨危救難的使命。在當前“危機的新階段”,各成員國如果能通過G20峰會發揚同舟共濟的精神,進一步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就確保全球經濟強勁增長達成共識,鞏固來之不易的經濟復甦成果,將極大提振國際社會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