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0日電/新年伊始,《求是》雜誌第一期發表文章——《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現階段的道德狀況》,從理論的高度提出,這一問題“已超出單純道德評價的範疇,涉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成就的評價”。據中國經濟周刊報道,中共中央宣傳部出版局副巡視員張凡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回顧2011年引起全社會道德反思的小悅悅事件時指出,道德墮落不是社會主義。千萬網友對冷漠的聲討也證明,“我國社會道德的主流是進步、光明、向善的”,道德考驗也將是長期的、複雜的、嚴峻的。
中共中央宣傳部出版局副巡視員張凡
小悅悅事件反映了在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國人在一定範圍內的道德滑坡已非常嚴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一步步突破計劃經濟的桎梏,生產力獲得了空前的解放和發展,中國人的腰包也鼓了起來,社會上因此湧現出一批批先富精英。但有錢人的奢靡被過度渲染,其先富途徑也被質疑,為富不仁更讓社會痛恨。與此同時,西方社會思想的一些糟粕也滾滾而來,很多中國人被這些思想裹挾,隨波逐流。
中國正處在資本橫行的時代。“一切向錢看”似乎成了社會主流。有錢就能買好車,住好房,過上好日子。有錢就有了一切,為了掙錢,大家可以不擇手段。拜金主義思想空前氾濫,道德滑坡現象越發地不可收拾。小悅悅事件就像一面明鏡,照出了這個社會部分群體的麻木不仁、道德淪喪,也拷問著人們的良知與靈魂。
中國真的道德淪喪了嗎?
中國社會真的無可救藥了嗎?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通信手段大都被損壞,廣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當天晚上,成都市區電台發出了一條求助信息:“都江堰地區塌方很厲害,急需要修建一條道路,但缺少挖掘機,需要大家提供。”不到一個小時,廣播又響了,“通往都江堰的道路上現在都是挖掘機,請大家不要再來了。”自發獻血的人們排成長隊,出租司機無償提供救護。
巨大的災難將中國人緊緊地團結在了一起,匯聚成巨大的暖流和力量,戰勝了災難。相比之下,2011年3月的日本,地震、海嘯、核事故,將這個國家推向了災難的深淵。在大災面前,作為一個後工業化時代的發達國家,他們的救助手段也許比我們先進得多,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卻比我們要冷漠得多。
大災大難面前的表現,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的熱血和熱心,以及崇高的道德風尚。事實證明,道德滑坡不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小悅悅事件在全社會引起軒然大波,網友一致聲討“冷漠”,這恰恰是積極的反應。這說明中國人的心是熱的,社會民眾的心是熱的。如果這個社會真的已經道德滑坡了,那小悅悅事件就不會引起這麼強烈的反應,網民不會這麼一邊倒,也不會這麼激憤。這說明,發生這樣的事情,大家的良心過不去,一個社會不應該這樣。呼喚真善美、鞭撻假醜惡是社會廣大民眾發自內心的呼喚。小悅悅事件也許會成為重構中國道德建設體系的一個重大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