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快評/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震濤教授日前在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有其深刻的內含,它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形成的兩岸是兄弟之間的關係,而不是國家對國家之間的關係。大陸在同台灣商談ECFA時,台灣感到暫時有困難而不希望大陸勞工進島,大陸承諾不派勞工去島內。台灣認為大陸的農產品入台,台灣會“吃不消”,雖然這種說法不準確,但是大陸也同意了。相反,大陸單方面開放台灣的農產品18項列入“早期收獲”清單中,並繼續大力採購台灣農產品。這就是只有兄弟間才會商量出來的結果,正所謂“你有難處,我會體諒”,絕不搞“斤斤計較”,這不是一般“對等”關係下所能達成的結果。
劉震濤說,從這個角度看美國牛肉輸台議題,美國一直在壓台灣要求“美牛”進島,甚至於採用威脅的態度施壓,為什麼美國只考慮自己而不考慮台灣人民的顧慮呢?還不是因為美國是外國,他對台灣只有利益交換,從來就沒有把台灣民眾當做自己人對待,建立的貿易合作制度當然也只是利益交換的平台而已。對比一下,立刻就會明白兩岸是兄弟一家人的道理了,從而也會對“兩岸特色”的本質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我們認為,劉震濤指出的“兩岸特色”是十分值得關注的。
兩岸之間存在很多的問題,從政治到經濟,都有迥異之處,但是,如果把問題放在兩岸特色這個框架內,就容易處理,如果放在所謂的國際規矩當中,就什麼也辦不成。
大陸的經濟實力、板塊,都不是台灣可以比較的,如果兩岸經濟合作非得放在什麼WTO框架開展兩岸經濟合作,台灣根本無法大陸共存,根本不可能承受所謂的對等。
現在的兩岸經濟貿易關係,完全是一種新型的關係,是不對等的,但是是雙方可以接受的。如果沒有“兩岸特色”這樣的架構,這樣的關係根本無法建立。
“兩岸特色”是解決兩岸關係難題的重要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