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快評/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在《中國評論》月刊二月號發表專文《馬英九面對歷史定位的選擇》。文章指出,馬英九政府自2008年上任以來,對於兩岸政治定位的表述方式已經發生改變。2008年選舉以前,馬英九的政見還包括推動兩岸和平協議、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為此,胡錦濤在2008年底的“胡六點”也做了回應。但是到了2009年中期,馬英九的態度開始轉變了,“‘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前途由2300萬人共同決定”等言詞經常出現在馬政府團隊的口中,“先經後政”事實上卻是“只經不政”。針對2012年的大選,“兩岸和平協議”已經不再是馬政府的競選政見,而是與一般人民共同表達期望而已。不僅如此,2011年10月19日,馬英九又為“兩岸和平協議”加了“公投同意”這個條件。這意味著即使馬英九當選連任,未來四年也不易再有政治性的和平協議了。
文章認為,馬從2009年中起已經讓關心兩岸和平協議者降低了預期心理,在選前又將其與“公投”掛勾。這反應出馬並不認為簽署和平協議是兩岸未來互動的當務之急。“先經後政”是馬英九對外的正式說法,“只經不政”或許才是內心真正的選擇。如果馬認為兩岸的政治性安排不利於他的執政,那麼未來四年恐難有政治安排了。
我們知道,張亞中是一個具有憂鬱氣質的學者,對於兩岸關係中的認同問題,十分憂心,對於馬英九不願意構建兩岸政治基礎,十分憂心,對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前景,十分憂心。
現在,張亞中的憂慮更進一步發展。
張亞中憂慮馬英九在第二個任期拒絕碰觸兩岸政治,導致兩岸政治關係生澀,無法轉動,導致摩擦加重,致使兩岸失去最好的構建永久和平的機遇,也因此致使台灣的未來沒有明朗的發展前景。
張亞中從來沒有為自己擔憂,他為台灣的前途擔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