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21日電/“該不該擱下重重的殼,尋找到底哪裡有藍天?”人們常說“安居才能樂業”。身處海外的華人,是否如意找到了他們的栖身之所呢?
房奴難 蝸居痛
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壓力山大”,這也許是對加拿大華人面臨的住房壓力的貼切形容。近日,加拿大卑詩大學(UBC)一項針對溫哥華、多倫多及蒙特利爾新移民的調查發現,有一半的移民在租房或供房上花去了自己一半以上的收入,15%的移民花去75%或者更多。而一直以來被視為“多金”的華人,也面臨住房支出太高的沉重壓力。住房支出占去他們收入的31%至50%。
數據顯示,美國華裔人口中,自己擁有住房的占62.2%,租賃房屋的占37.8%。華裔購房者月供比例多於收入1/3的占35.1%。華人社區版圖的擴張與人口的穩定增長是無可爭辯的事實,然而另一方面,華人住房過度擁擠的情況也十分嚴重。
2009年12月,《舊金山紀事報》用大幅圖文報道了舊金山一戶華裔家庭的蝸居故事。近日,媒體再度曝出紐約一家華人的蝸居生活。一對父母、3個孩子和親友,生活在曼哈頓只有32.5平方米的家裡。
對於一些旅居西班牙的僑胞來說,一套房子也是“一個美麗但遙遠的夢”。身為打工一族的阿莉一直想擁有“一個自己的家”,不再寄人籬下,不再忍受共用衛生間的擁堵、廚房裡噪雜的噪音和嗆人的油煙。然而,捉襟見肘的經濟狀況與沉重的生活負擔,讓這一想法的實現十分艱難。
壓力大 前景憂
對於那些有房可供的人來說,壓力正在逐步增大。加拿大卑詩大學的調查結果顯示,住房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並沒有隨著移民在所在國居住時間的增加而明顯改變。伴隨著各國經濟的低迷,華人的就業情況不容樂觀,一些人甚至被迫失業。這使得房貸成為更大的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