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清華(資料圖片) |
中評社北京6月27日電/經過十五年,香港和內地的緊密聯繫已經滲透到香港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從日常交流的語言到內地供港的食品,還有內地來港的學生和遊客,香港人持有的人民幣債券,以及來港上市的內地企業等。
新京報報道,香港貿發局首席經濟師梁萬國說,內地對香港如此重要,當全世界都把注意力放在中國的時候,香港如果不優先發展跟內地的經貿關係,“我們也太笨了”。
隨著合作的加深,香港也在影響內地,從觀念到國際化視野。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國際市場經驗,完善的管理制度,也在啟發和幫助內地企業。
香港先進的民生經驗,也有著與內地無限合作的可能。
在未來,香港和內地如何更好地互利合作?香港怎樣用自己的經驗為內地服務,並從合作中尋找自己的發展途徑?內地又該如何學習香港,利用香港的優勢?其實,內地和香港應是互為鏡像,能從對方的發展經驗中找到自己更多的發展潛力。
香港扮演角色更加多樣
記者:回歸15年來,“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經濟保持了巨大活力。前不久,在中國社科院發布的年度《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香港繼續蟬聯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首位。你如何看待現在香港經濟的現狀?
彭清華:15年來,香港特區成功抵禦亞洲金融危機、“非典”疫情,特別是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經濟總體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有幾個現象很能說明問題。一個是,1995年,美國《財富》雜誌刊登題為《香港之死》的封面文章,預言回歸後香港將日漸衰落;回歸10年後,還是《財富》雜誌,在2007年發表了題為《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承當年的預言完全錯誤。
二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香港被國際投機勢力列為狙擊對象;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香港卻成為相當一部分國際資金的避風港,美國《時代》雜誌還創立了Nylonkong(紐倫港,即紐約、倫敦、香港三大國際金融中心)這個新名詞。
三是,上次亞洲金融危機後,香港經濟連續五六年處於低迷狀態,而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香港經濟不過一年多就走出低谷,實現強勁復甦,應對經濟風險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明顯增強。
記者:香港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中央政府的支持,有人把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經濟發展的舉措形容為“送大禮”,對此你怎麼看?
彭清華:“送大禮”的說法反映了香港人對中央政府“挺港”、“惠港”措施的贊譽之情,但這些政策措施不能簡單地看作單方面的“送禮”,它既是香港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副主席在參加港澳地區全國政協委員聯組討論時說過,推進內地與港澳交流合作,既是形勢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國兩制”的制度設計所蘊涵的,能夠同時造福內地和港澳的一種內在動力和獨特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