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郭正亮:蘇貞昌謹小慎微 馬可能鹹魚翻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03 13:04:03  


郭正亮。(圖:郭正亮臉書)
  中評社台北8月3日電/民進黨前“立委”、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郭正亮今天在“美麗島電子報”發表文章“謹小慎微的蘇主席”。他分析,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行事風格謹小慎微,避免得罪黨團、派系、獨派;而其安全戰場是制衡、內政、結盟。但謹小慎微只能固本,不足以擴張版圖,如果始終無法提出取而代之的經貿主張,原本民調低迷的馬英九,甚至還可能鹹魚翻身,逐漸恢復人民的相對信任。

  郭正亮文章指出,馬英九的第一個“總統”任期,常被外界批評“謹小慎微”,內涵有二:一、對權力過於自我節制,過度拘泥法律,不親臨第一線擔負重任。二、避免改變既有現狀,只敢碎步前進,缺乏大開大闔的治國願景。
“謹小慎微”的同義詞,包括“謹言慎行、小心謹慎、猶豫不決、躊躇不前、縮手縮腳、停滯不前、望而卻步”。整體的政治效應,就是“寧可保守,絕不冒險”、“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珍惜現狀,穩定為先”。

  出乎意料的是,早年以“衝衝衝”的執行力著稱、後來訴諸“台北超越台北”的蘇貞昌,自從6月出任民進黨主席以來,卻愈來愈向馬英九的“謹小慎微”看齊,只求明哲保身,避免得罪權貴,不求領導改變。觀察指標有三:

  一、針對油電雙漲、美牛案、證所稅等重大爭議,蘇主席退居第二線,改由“立院”黨團決定政策,並在勸阻無效之後,棄守自己的溫和主張,放手讓“立院”黨團佔領主席台,凸顯蘇主席不願得罪“立院”黨團的謹小慎微。

  二、針對李清福中常委的參選資格爭議,儘管“黨職人員參選辦法”分明規定“貪污罪經起訴者不得參選”,但蘇主席仍然堅持交給組織部報中常會處理,也凸顯出拘泥法律、不願得罪黨內派系的謹小慎微。

  三、針對“總統”選後各界呼籲民進黨檢討兩岸政策的呼聲,蘇主席上任屆滿兩個月,只通過恢復設置“中國事務部”幕僚單位,具有決策性質的“中國事務委員會”,至今仍然只有紙上談兵。蘇主席曾發表的兩岸主張,不管是針對南海爭議或陸資來台,與傳統獨派並無明顯區別。

  問題是,蘇分明認為“立院”黨團不宜佔領主席台,卻不敢堅持到底,放手讓“立院”黨團搞到兩敗俱傷。根據台灣智庫民調顯示,儘管國民黨團因為美牛案,支持度跌到12.2%,但民進黨團也只得到20.2%肯定,反觀對國、民兩黨同表失望的民眾高達28.4%,其餘民眾則不願表態。相較於反對瘦肉精民眾,動輒高達六成以上,民進黨的佔領主席台策略,反而喧賓奪主凸顯出令人厭惡的朝野惡鬥,並無法得到多數反瘦肉精民眾的認同。

  同樣,蘇主席避免在第一時間處理李清福爭議,也是為了避免得罪高雄菊系,但也因此讓民進黨飽受批評,淪為“寬以律己、嚴以待人”的雙重標準。以蘇主席的領導智慧,絕不可能不了解交付黨內程序處理的媒體後果,但他受制於謹小慎微的明哲保身,仍然做出這樣令人扼腕的決定。

  至於何時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是否薦請謝長廷主導兩岸事務、如何調整兩岸政策,更早從1月14日“總統”敗選後,就一再成為民進黨能否邁向執政的主要課題。但考慮到獨派的必然反彈,以及由此衍生的黨內衝突、乃至局部分裂,蘇主席受制於謹小慎微的“穩定壓倒一切”,至今仍然做不出重大決定。

  避免得罪黨團,導致“立院”黨團的脫序演出;避免得罪派系,導致各界譏笑民進黨的雙重標準;避免得罪獨派,導致民進黨的兩岸轉型繼續無望。這些不利的政治後果,蘇主席都心知肚明,但他仍然選擇概括承受,因為他寧可選擇更不會得罪黨內權貴的安全戰場。

  儘管民進黨在2012年1月“總統”敗選後,曾一度表示將深入檢討兩岸政策,但隨著馬政府在4-6月的連續失政,包括美牛案、油電雙漲、證所稅的衝擊,導致馬民調慘跌到15%,陷入提前跛腳的困局,早已使民進黨不再急於投入敏感的兩岸轉型。

  6月30日林益世貪污醜聞的突然引爆,以及7月10日吳敦義涉案疑雲的不斷擴大,無疑讓蘇主席喜出望外,民進黨不再自我檢討,迅速把槍口一致對外,再度印證了一個至今百試不爽、令人無奈的政治鐵律:“只要國民黨犯錯,民進黨就停止自我反省,國民黨犯的錯愈大,民進黨停止反省的力度也愈大”。

  謹小慎微的蘇主席,兩年任期所設定的戰場,原本就只有三個安全領域:

  一、制衡國民黨,國民黨犯錯,就是為民進黨製造取而代之的機會。

  二、推動內政改革,導向2014年七合一選舉,避開敏感的兩岸爭議。

  三、擴大黨內結盟,爭取2014年黨主席連任,以及2016年“總統”提名。

  導向制衡國民黨,避開黨內衝突;導向內政改革,避開兩岸爭議;導向黨內結盟,避開得罪派系。這三大安全戰場,正是蘇主席邁向2014年勝選、2014年黨主席連任、乃至2016年“總統”提名的三大保證。正因如此,不得罪“立院”黨團、不得罪高雄菊系、不得罪傳統獨派,幾乎是必然的策略選擇。

  問題是,光是訴諸“制衡、內政、結盟”三大安全戰場,並不足以擴張政黨版圖,充其量只能鞏固民進黨既有的45%老本。藍營最近流出一份民調即顯示,即使歷經油電雙漲、美牛案、證所稅、林益世事件的連續衝擊,國民黨的政黨支持率(35%),目前仍然領先民進黨(25%)。主因是民進黨除了批評之外,並未提出具體可行的政策主張,尤其在攸關台灣前途的兩岸和經濟議題上,多數民眾更不信任民進黨具有處理能力。

  國民黨所以能夠維持領先,更因為台灣經貿情勢日益險峻,民眾對經濟前景的關切,已經愈來愈成為主流。“財政部”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季進出口較去年同期同步衰退,出口總值衰退4%,減少29.5億美元(860億台幣),進口也衰退5.9%。進出口同時衰退,對倚賴貿易為主的台灣經濟來說,堪稱一大警訊。部分智庫甚至推估,今年經濟成長率可能跌破2%,加上就業問題日趨嚴重,人民已經愈來愈不滿朝野繼續噴口水,更要求朝野提出“救台灣經濟”的具體主張。

  經貿議題重返主流,將先以ECFA後續協商+洽簽FTA為兩大主軸,二者都對具有執政優勢、嫻熟經貿議題的國民黨較有利,但原本國民黨連續四個多月的粗糙決策,加上北京有意為民共交流開啟機會之窗,民進黨曾有幾次機會主導局面,卻因為錯誤判斷和兩岸轉型停頓,導致馬政府得以轉危為安。

  更離譜的是,民進黨今年以來的兩岸政策主張,仍以“寧左勿右、安全掛帥、全面說不”的保守路線為基調,不管是針對大陸擴大農漁採購、專案核准金門大橋、鬆綁陸生三限六不、陸資來台、陸資投入公共工程、黨公職+前政務官參加海峽論壇、高雄經貿示範區,全都採取“態度不開放、方法不靈活、向國共說不”的一貫反對立場,幾乎從未提出取而代之的正面主張。

  至於台美FTA,儘管“立院”終於通過美牛案,但民進黨自始至終的反對立場,必將使美國把國民黨當成主要的談判對象。更何況,民進黨至今並未提出有關TIFA或台美FTA的具體主張,也看不出蘇主席有後來居上的政策準備。

  展望8月以後,一旦林益世案告一段落,馬政府開始啟動各種經貿議程,準備不周的民進黨,很可能會使不上力,導致朝野形勢發生逆轉。如果蘇主席繼續謹小慎微,仍然停留在“制衡、內政、結盟”三大安全戰場,始終無法提出取而代之的經貿主張,原本民調低迷的馬英九,甚至還可能鹹魚翻身,逐漸恢復人民的相對信任。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