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英國金融時報:中國播下慷慨收獲“敵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10 15:53:27  


  英國《金融時報》8月9日文章,原題:播下慷慨,收獲敵意?“中國”最近在世界媒體的“舌尖”上滾來滾去,不僅因為中國金牌數一路領先,更因為倫敦奧運開賽以來,圍繞中國的風波便接連不斷:禁藥指稱、假賽、違規、失金……有人喊冤:“這些都是針對中國!”

  回想並不太遙遠的北京奧運,東道主慷慨解囊,精心待客。殊不知四年後,收獲的竟是陣陣敵意。2008年奧運前,中國夢想世界從此接納自己為大國俱樂部中的平等一員,四年後卻驚訝地發現,一切都沒有出現如意的轉折,不僅在國際事務方面,連競技場上都沒有。

  北京奧運常被拿來與倫敦作對比:耗費6300萬鎊的北京開幕式,相比起耗費2700萬鎊的倫敦開幕式,被批只見“愛國主義”而不見人性,未曾暖心。倫敦開幕式導演助理說到北京奧運,面部肌肉擠到一邊:“massive、massive”(過於宏大)。《每日郵報》記者曾寫道:“北京奧運會頭天發放的免費礦泉水,就足夠叫英國政府破產”。而中國記者到了倫敦,抱怨奧運村飲食昂貴,一道主菜大約5英鎊(約7.8美元),而當年在北京奧運會期間,一美元可以任意吃喝。

  中國掏心掏肺的慷慨,無可挑剔的優異,卻在倫敦奧運期間遭遇前所未有的敵意——至少很多中國人是這樣認為的。

  奧運前夕,《泰晤士報》副刊登出一組圖片,題目是“中國體操工廠”。攝影鏡頭下,纖弱的小將負重苦練,汗水瓢潑,觀者再也感受不到這項運動的美感。西方媒體用前蘇聯和東德社會主義國家封閉、反人性訓練的意象套用中國,而前蘇聯和東德運動員在興奮劑問題上劣跡斑斑,難怪外界質疑中國?

  不過,你也會看到這樣的報道。同一家報紙的記者馬修•賽義德回憶,2006年,他在亞運會比賽後區看到一個女孩盤腿坐在地上閉目。走近時,那女孩睜開眼,原來是中國乒乓球手郭躍。“她衝我笑了一下,親近感令中國體制的面具霎時掉落。”文中賽義德稱郭躍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運動員之一”。一笑,傾倒了西方媒體的“敵意”。賽義德文章觀點重在批評中國的奪金體制,期待見到中國運動員的個人魅力。

  從雅典到北京到倫敦,這八年裡,誕生了Twitter,誕生了Facebook,衛星電視覆蓋率更高。儘管互聯網上並非暢通無阻,但不同經緯度的人們,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如此直率地評論彼此。中國與西方,不同制度不同文化,近距離碰撞,才使得彼此的反差呈現了前所未有的鮮明,難道就是因為如此,才有了所謂的“敵意”?

  事實上,差異不僅在東西方之間。葉詩文最終藥檢清白的那一天,我在倫敦公車上聽到了兩名巴基斯坦移民之間關於葉詩文的對話。一個人說:“中國人可不傻,他們有特別的中藥。”另一個人連聲附和。

  看來,要說服中國的南亞鄰居,不見得比說服遙遠的歐美人更容易。(來源:環球網)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