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7日電/告別了被調侃為“勞模”的希拉里,美國人很快發現,新國務卿克里似乎比前任還忙。2月3日,剛剛上任的克里就迫不及待地打電話給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表示美國將致力於中東和平進程。有分析認為,從克里上任伊始的日程表看,他對於中東的興趣似乎超過了亞太,而這背後,是美國在中東劇變中得不償失的困局。
解放軍報刊登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田文林的分析文章稱,美國是影響中東格局的最主要外部力量。中東劇變前,美國正在加大戰略東移步伐,在中東明顯呈收縮態勢。肇始於2011年的中東劇變顯然打亂了美國的部署,使其不得不繼續駐足中東:一方面,中東陷入前所未有的動蕩,為美國重塑中東秩序提供了難得機遇;另一方面,中東劇變中,眾多親西方政權根基動搖乃至垮台,使美國傳統的中東政策日趨失靈,不得不花大力氣修補。
這種干涉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盡量扶植親西方勢力,對親西方國家視情採取不同政策。對當權者權力基礎暫時穩定的國家如沙特、巴林等盡量幫扶;如果當權者大勢已去,如埃及和也門,便轉而支持抗議民眾訴求。另一方面,對不聽西方號令的“激進國家”,不遺餘力地鼓動和支持民眾反抗政府,甚至進行軍事干涉,如敘利亞和利比亞。
文章指出,然而,美國中東政策“再調整”並未完全消除舊問題,反而產生了一系列令其頭疼的新問題。
首先是極端宗教勢力加速蔓延。中東世俗政權,如利比亞和敘利亞,本來是鎮壓極端宗教勢力的中堅力量,但西方國家的干涉,使這些國家不同程度地出現權力真空,從而為極端宗教勢力蔓延提供契機。敘利亞過去一直與恐怖主義絕緣,但自2011年陷入動蕩後,國外宗教武裝分子通過各種渠道湧入敘利亞。利比亞也是類似情況。2011年動蕩前,利比亞主要聖戰組織“伊斯蘭戰鬥團”已銷聲匿跡,但該國政治動蕩使其重趨活躍,的黎波里軍事委員會主席貝爾哈吉和東部城市德爾納軍事委員會負責人哈薩迪,均是“伊斯蘭戰鬥團”的前領導人。美國對部分中東國家內政的肆意干涉,促使“基地”組織等極端宗教勢力獲得新的喘息和發展機會。這些極端勢力的壯大,使美國面臨的非傳統安全威脅重新加劇。
其次是政治伊斯蘭勢力在中東壯大。在某種程度上,正是美國在中東力推民主轉型的“政治豪賭”,使政治伊斯蘭勢力成為最大受益者。由於政治伊斯蘭的價值觀與西方格格不入,雙方交往歷史充滿敵對,因此,中東政治“伊斯蘭化”,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美國正日漸失去對中東局勢的控制能力。穆爾西當選埃及新總統後,親赴伊朗參加不結盟運動峰會以及在巴以衝突中支持哈馬斯,表明新埃及正在推行遠離美國的外交政策。奧巴馬政府曾矢志改善與穆斯林世界關係,但阿拉伯世界反美情緒不降反升。2012年6月美國皮尤中心調查顯示,美國在幾個主要穆斯林國家的支持率都較2008年略低,而且美國援助力度越大的阿拉伯國家,反美情緒越高。
文章最後說,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2012年6月的報告指出,“美國外交官和軍官與幾個阿拉伯國家君主和將軍決定美國在中東活動的日子已一去不複返”。
2012年9月11日,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在班加西遭襲身亡,時任國務卿希拉里大惑不解:“這怎麼會發生在一個我們幫助解放的國家,在一個我們幫助免遭摧毀的城市?”解答希拉里留下的疑問,也許就是擺在新國務卿克里面前的首要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