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2月20日電/中國時報特高今天說,彷彿配合寒冬漸入春天的腳步,新“內閣”團隊上路第二天,不論江宜樺表態將主動拜會在野黨領袖,還是國民黨中央發稿肯定蘇貞昌評論新“內閣”“有善意”,都讓外界嗅到政壇氣氛的微妙轉變。朝野僵局能否融冰猶未可知,江式太極拳的起手式帶著暖意,就看在野黨如何接招。
馬英九執政至今,即使曾促成一場雙英ECFA辯論,朝野對立僵局始終難解。不論去年的美牛、證所稅、油電雙漲,今年即將面臨核能、年金議題等重大公共政策,在野黨勢必挾公民力量或民怨怒火發動罷免“立委”、“總統”,又讓政局治絲益棼。
朝野領袖峰會只聞樓梯響,癥結點仍在於藍綠雙方互有政治算計。問題是,當朝野領袖連形式上會面都不願意,各種政黨攻伐手段就頻頻出現,這讓蕭萬長大嘆:“分裂台灣無法繼續向前邁進,怒目相視的朝野無法共同撐起一個家園。”
江宜樺這次主動出招,應可視為執政黨擴大溝通的一環,藉由向在野黨遞出橄欖枝,能否促成“江蘇會”還是其次。江宜樺刻意擺低姿態,應能爭取更多的社會認同,讓新閣跨出穩健的第一步。
不論反媒體壟斷、核能、年金都是極複雜的公共議題,各種公民力量或利益團體背後串聯角力,也會影響政黨決策。江“內閣”如何疏導這股力量,形成政策助力而非阻力,更是攸關朝野和解的下一步。
畢竟,在野黨發動火大遊行甚至罷免,背後總要有公民力量支撐。執政黨若靠著有效溝通對話,進一步再靠著政績回溫,從經濟基本面改善、基本工資調漲,才能扭轉戰局,讓民調滿意度回升。
若歸納江式風格,也看出接連出招頗具節奏感。從公民團體對話、拜會在野黨領袖,直到加強黨政平台與對黨內溝通,由外而內、一圈包著一圈,就如同太極拳綿密攻勢,“內外兼修”。
頂著史上最年輕“閣揆”,江宜樺一上路未若傳統政治人物開一大堆願景支票,而是起身展開各種社會對話,就看反對黨或黨內同志是否願意埋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