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能在對日摩擦中逐漸擺脫被動,關鍵是中國在對美關係中的主動性逐漸增加。 |
中評社香港2月25日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後的首次美國之行在中日美三國輿論中獲得截然不同評價。日本媒體認為訪問獲得成功,因為“日美同盟複活了”,達到了牽制中國之目的。美國媒體的報道很少,而且只關注跟美國利益有關的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等。中國一些媒體認為,安倍訪美是碰了一鼻子灰,奧巴馬連釣魚島三個字都沒有提。
環球時報今天社評認為,用成功或者失敗評價安倍的美國之行都過於簡單。他的訪問其實印證了一些現實,比如日本和中國都很清楚美國對中日關係的平衡能力,美國的任何表態都很有分量。此外由於日中力量的快速此消彼長,中國的合作比日本的忠誠對美國更重要。
安倍來訪顯然是奧巴馬連任總統後重新思考東北亞問題和美日中三角關係的一個契機。美國接待安倍的方式傳達出這樣的信息:奧巴馬政府無意大幅調整東亞政策,遏制中國遠非美國當前在該地區的首要戰略考量。美對中日衝突一旦失控的後果看不透,它對利用日本全面挑戰中國持謹慎和保守的態度。
不僅日本,菲律賓等其他個別國家,以及中國內外的一些力量都經常錯估美國的對華戰略,以為美國越來越以遏制中國為先,只要他們的行為符合這個方向,美國對其支持就會是無條件的。
包括中國主流社會,以及美國的一些精英,也經常對中美關係的多面性和複雜性認識不足。美國全面或下大力氣遏制中國一直是有關中美關係最重要的判斷之一,長期揮之不去。
中國能在對日摩擦中逐漸擺脫被動,關鍵是中國在對美關係中的主動性逐漸增加。大規模的貿易和經濟合作使得中美貼得太近了,日本政府一邊對華強硬,一邊又很不情願中日關係無限下滑,想想他們的對華心態有多矛盾,他們就該知道,美國人動遏制中國念頭時,那種患得患失其實是一樣的。
在釣魚島問題上競賽強硬是日本政治的一個怪胎,它決非日本外交的現實主義選擇,而是日本國內政治綁架外交的結果。日本巨大的對華現實利益已經壓得它很難受,把美國的東亞戰略也拉過來給它墊背,這太奢侈了。日本輿論評價安倍訪問“成功”,自有自說自話、自我鼓勵的意思。
中國關注安倍的美國之行,原因之一是我們對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參與塑造美國東亞政策還沒有把握。很多人擔心日本在釣魚島逞強是美日的“共同陰謀”。
如果中國無意升級中日衝突,並把在釣魚島的對日反制大體定在“對等”的規模上,我們就可以忽略日本方面的很多細節表現,甚至無視它們。日本在清楚了中國“對等反制”的原則之後,他們將無力、也不敢在釣魚島問題上繼續往遠走。
由於美國“重返亞太”,中美關係會同中國與日本菲律賓等有摩擦國家之間的關係有更多牽扯,中美關係的性質因而也會影響這一地區摩擦的性質。
安倍等日本領導人經常針對中日關係發表公開意見,它們前後矛盾,製造了更多日本對華關係的情緒化泡沫,但到頭來那些話大多都是廢話。日本在東亞越變越“小”,隨著力量相對小了,氣量也在萎縮,中國不能陪著它沉淪,中國需要趕路,放眼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