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26日電/新華社報道,畢業於一所普通三本院校的壟習龍幾個月來一直奔走在各大招聘會,卻仍未得到用人單位的垂青。“我的辦公自動化專業似乎無武用之地。”他悲觀地說。
“趕場”的何止求職者?合肥聯寶集團招聘主管朱俊剛剛結束一個社區招聘專場,又坐上了開往淮南的“招工大篷車”。朱俊說:“我看招工比就業更難。公司年初三就開始了節後招聘,我過年基本就沒休息過。帶著大巴跑火車站、社區、招聘會,磨破嘴皮,先參觀後入廠,但每次能帶回幾個人就算不錯了。”
求職者、招工者各有道不完的難處。“想找份技術員的工作,企業嫌我不是名牌大學,沒有工作經驗。做一線操作工,我又覺得對不起自己讀的幾年大學,對未來也看不到希望。”壟習龍無奈地說。
朱俊也有一肚子委屈:“我們這種製造類企業不願接收年紀太大的員工,但年輕人又嫌工作太苦太累,去年招的一些專科院校學生基本上幹不到三個月就都走人了。”
春節剛過,中國各地“用工荒”再現,武漢缺工量首次突破10萬人,廣東春節後缺工量最高達120萬人……包括勞動力大省安徽在內,全國範圍內打響了年後招工的“爭奪戰”。
而與這一數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3年,中國有創紀錄的700萬高校畢業生投入求職潮。另據測算,城鎮需要就業的勞動力達2500萬左右,而每年城鎮新增崗位只有約1200萬,人才市場仍然是供大於求的局面。
專家認為,節後“求職難”與“用工荒”進一步凸顯,反映出中國人才市場結構性短缺加劇。
安徽社會學家王開玉認為,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招工需求脫節的現狀是用工結構性短缺的重要因素。
“中國高校,尤其是一般應用型高校仍亟待調整專業設置、加大學生實習力度,幫助畢業生適應新的人才市場。大學生們則應進一步轉變就業觀念,在基層鍛鍊自己,有一技傍身才能再圖發展。”王開玉說。
合肥永屹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運營部經理李海龍分析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內,大學生就業難與製造型、服務型企業招工難將“兩難並存”。軟環境建設不足、員工年後返崗率低,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浙江寧波一家科技公司的人力資源部經理朱永和坦承:“由於返崗率較低,我們只能把大部分精力花在招聘上,無力將人才培養工作向績效考核、個人發展延伸,從而形成了用工上的惡性循環。”
“企業要想招到高層次技工除了提高工資待遇,還應考慮為就業者提供再學習和再培訓的機會,同時建立起員工考核和晉陞機制,打開底層一線工人上升通道。”李海龍說。
也有專家指出,新春招工難的背後,還有中國“人口紅利”出現拐點的隱憂。國家統計局近日發佈的統計公報指出,2012年末,中國大陸勞動年齡人口比上年末減少345萬人。這是在相當長時期以來,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首次下降。
“人口紅利消減,對企業來說需要更加重視勞動者的素質,不能僅僅依賴招工,必須向科技要生產力,加強對工人的職業技能培訓和生產自動化的投入。”王開玉說。“同時企業與高校的合作不應是僅僅提供實習場所,可以嘗試向高校提出用人需求,進行‘訂單式’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