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5月16日電/廣大興28號海上遇襲事件已屆滿一周,洪石成的頭七之日,總算盼來政府用強勢制裁,逼出菲律賓總統的一紙書面道歉,稍可告慰家屬哀痛。然而後續事關台菲利益的政經往來,以及影響廣大漁民未來生計的漁業談判,卻仍在台菲外交角力中懸而未決。馬英九遲疑躊躇在先,激進暴衝在後,讓前線斡旋談判的“外交部”苦無著力點,立功不成,反淪為這場外交災難的戰犯。
中國時報今天特稿說,海上攻擊事件雖在上周四發生,然而真正的外交危機處理,卻遲至馬英九召開第一次“國安”高層會議,下達72小時最後通牒才開始。儘管當時已進入危機決策流程,然而馬英九除了摟著洪家人重覆“絕不干休”的空洞保證外,既未對外交折衝下達明確指令,也未立即升高海上武力準備。文攻武嚇戰術無一具備,只靠“外交部”在島內民怨和菲方蠻橫之間奔走。
但“外交部”的努力卻存在先天的限制。馬英九從最後通牒就不曾把話說清楚,四項要求中僅是道歉一項,從未明確要求道歉形式與對象,調查、賠償和談判以什麼行為做判準,也從未定義,徒增外交斡旋困擾,也種下談判無法百分之百達成的敗因。
在時限截止前的馬拉松談判中,馬英九交付的任務是跟菲國要到“道歉”,“外交部”的職責是化解爭端。於是林永樂和“外交部”同仁以持久戰確保談判不破局,更在最終要到了兩年前楊進添要不到的“apology”。無奈馬英九卻在隔日看報後“決定不滿”,不但推翻了整場談判,更形同當面打了林永樂一巴掌。
以事件本質和行政流程來看,若沒有馬英九的授意,林永樂無權認定菲律賓“有回應”,不會公開說明接受菲方特使及後續安排,不可能要求菲方後續補強所做回應。然而一切努力都在昨天清晨付諸流水。江宜樺在國際記者會上毫不掩飾的慍怒,更說明府院已經將林永樂設定為咎責對象。
仔細想來,林永樂若有疏失,最大的錯,應該在於為了爭得一個民眾不理解有多難得到的“apology”而堅持到最後一刻,讓時限過了、民眾倦了,還給了府方一個“時間太晚不能開‘國安會議’”的藉口,以致於記者會上難抵媒體攻擊,更成為輿論洩憤的目標。讓所有人忘記,每一場外交戰役,真正該負成敗之責的主帥,應是安坐在“總統府”中運籌帷幄的馬英九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