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人民日報:召車軟件呼喚“包容性政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24 16:05:16  


  中評社香港5月24日電/面對市場的需求、公眾的選擇,社會管理者的管理創新、制度供給必須緊緊跟上

  清脆的“滴滴”呼叫,親切的導航指引,頗受青睞的“打車神器”——各種召車軟件,近日遇冷。有的城市發出叫停禁令,或要“嚴厲查處”,或要“專項整治”。

  客觀講,這樣的禁令可以理解。召車軟件的加價打車功能,確實有缺少規範、變相議價之嫌。而且,在配套跟不上時,相關投訴爭議難解決,缺乏認證也很容易導致“黑車”泛濫,甚至會帶來行車安全隱患。這些,都可謂召車軟件身上的“紅字”。

  然而,反過頭想想,召車軟件之所以會流行,本身就是因為有需求。社科院發布的2012年公共服務藍皮書顯示,53.77%的人打車需要等10分鐘以上。對司機而言,能提供就近客源,降低空駛,節約成本;於顧客來說,緩解了信息不對稱,可以減少街頭苦等。這些,則可謂召車軟件的生存土壤。

  一方面是灰色的邊緣地帶,一方面是旺盛的市場需求。兩相對比可以看到,以“禁”為主的管理,相對“簡單粗暴”。這樣的否定思維,既無法給乘客解決實際的出行難題,效果想必也有限。畢竟,這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私下交易,絕非一紙禁令就能簡單屏蔽掉的。更何況,即便有“變相議價”,加價要求也都是顧客主動發出的。

  禁用召車軟件,讓人想起同樣曾引來禁令的拼車。有地方曾糾結於“事故責任主體”確認較難,為圖方便禁了拼車,結果不僅堵住了出行新方式,也無助解決“黑車”泛濫,更難以管住公眾的拼車行為。現在,禁用召車軟件固然簡單,但這真的是最合理的選擇嗎?

  在這個意義上,召車軟件正可以成為一個觀察社會管理創新的點。面對市場的需求、公眾的選擇,社會管理者的管理創新、制度供給必須緊緊跟上。不從新技術、新需求的倒逼中開展社會管理創新,不僅有惰政之嫌,更容易使得這個有著很高市場需求的新服務被迫轉入“地下”,給未來增添更高的治理成本。

  換個角度看,即便無法解決僧多粥少的總量矛盾,即便尚且處於自發運作的試驗階段,在很大程度上,召車軟件也能優化調動現有資源配置,更代表著“路網融合”的智能交通發展方向。如果不是簡單禁止,而是為我所用,是不是能為解決打車難提供一種思路和探索呢?如若對待自發出現的一些新探索,一出問題就“喊停”,一碰禁區就“封殺”,必然難以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更難以對接市場自發而生的技術創新。一個包容性的政策環境,肯定會比一個封閉性的行政手段,更能激發出創新的熱情和潛力。

  社會管理創新當循一定之規,但也不該削足適履。召車軟件固然還存在問題、亟待規範,但更需要在現有框架內調動最佳管理手段,在問題中發現解決問題的契機和條件。打車如此,交通擁堵等大都市通病,又何嘗不是這樣?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