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9日電/兩會互設辦事機構雖為事務性質,但多位學者今天認為,未來海基會駐陸辦事機構會有政治意涵,在討論組織、結構、人選等問題時,就應納入相關政治因素來思考。
中央社報道,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與中華領袖精英交流協會上午舉辦“兩岸互設辦事處的挑戰與機遇”座談會,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趙春山指出,兩岸兩會成立辦事處“是就現行兩岸關係的反映”,是雙方接觸從兩會邁向兩岸、事務性邁向政治性的過渡。
他表示,在兩會層次,互設辦事機構讓兩岸民眾更加方便,也進一步整合兩岸現有的各種事務性單位功能;但若往上提升到兩岸關係層次,就代表兩岸往制度化、法規化方向發展,提升兩岸可預測性、可操作性,使雙方關係更加穩定。
趙春山說,既然兩會互設機構有某種程度的政治性質,將來討論組織、結構、人選等各方面安排時,就不能只集中在事務性角度,應考慮到相關政治因素。
前海基會秘書長邱進益也在會中表示,面對未來兩岸逐漸無法避免的敏感性議題,將來的海基會駐陸代表應該慎選具聲望、了解兩岸事務背景且具國際談判經驗的人才擔任。
他指出,兩岸關係相當特殊,駐陸代表的層級愈高,與大陸對口的層級也會愈高,雙方能討論的範圍也會愈大;他建議,在日後兩會商談過程中,政府應提高與大陸對話層級,先有高層次人士與大陸討論,最後再交由兩會完成正式程序。
前“陸委會”副主任委員、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講座教授趙建民則表示,大陸從剛開始的“‘九二共識’下什麼都可以談”,變為“‘一中’框架下什麼都可以談”,顯示未來兩岸有可能要逐漸觸碰困難的政治性問題,海基會駐陸代表因此非常重要,不能等閒視之。
此外,趙建民提醒,海基會從過去接受“陸委會”授權,到設處後成為代表“中華民國”政府的辦事機構,地位與性質完全不同,日後“陸委會”與海基會要如何分工,不致在合作上出現阻礙,是重要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