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周邊各類國家都不容小覷(網絡圖片) |
中評社香港6月14日電/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近年來出現“經濟密切,政治疏離”的現象,這成為中國最大的外交困境之一。從中國角度看,“政經脫節”包含復雜內容:地緣政治、歷史、領土糾紛、亞洲國家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政治軍事同盟等。
《環球時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如何打破這種困境,如何破解周邊各種力量以中國為對象的戰略聯合,需要做好以下幾個問題的研究。
第一,關於大中小三類國家的區別與加強對小國的研究。中國應該把周邊的國家區分為大、中、小三類。一些國家是全面意義上的、公認的大國。但另一些大國則是某種意義上的。蒙古國人口不足400萬,是一個人口小國,卻是一個自然資源大國。新加坡是彈丸之地,但經濟實力、外交影響以及所處地理位置的戰略性,不算是小國。
文章稱,中國好像一直重視對大國的研究,卻忽視對小國的真正研究。近代以來,中國周邊興起的強國、強權不管大小往往是中國的主要“外患”。因為這些強權興起的一個主要原因正是中國的衰落,屬於傳統的、典型的“權力轉移”。19世紀,俄羅斯崛起,中國的領土遭侵佔,由此在地緣戰略上處於根本劣勢;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實現19世紀世界標準的工業化和近代化的國家,進而成為亞洲頭號強國,中國也由此受到的衝擊、付出的代價最大。
如今,除了俄日仍是中國周邊的強國外,印、韓、朝、東南亞諸國(東盟)等則是2l世紀崛起於中國周邊的一係列強權。從這個角度考慮,中國的周邊地緣戰略形勢更加復雜而困難。遺憾的是,儘管中國的“外患”主要以中圍周邊興起的強權為主,我們卻一直不注意中國周邊崛起的強權對中國的戰略影響這一歷史性課題。
文章指出,中國人具有把中國周邊的大多數國家“小”看的傳統思維,這種思維極其容易導致地緣戰略、地緣政治的嚴重誤判。時至今日,不管韓國在經濟上已是世界經濟前13位的大國和在外交上以“中等大國”定位,中國相當多的人仍然認為韓國是小國。至於中國人常說的“小”日本,則是一種中華“精神勝利法”。這在日本加害中國的時候協助中國人增強民族自信心、與日本血戰到底、避免了完全的日式殖民化,尤其是避免了在精神上也完全被殖民化。
第二,關於周邊國家之間聯繫的研究。我們常以中國為中心看待周邊國家,忽視了他們之間的相互聯繫。文獻分析表明,除了關於東盟與東盟外部聯繫的研究還相對不錯外,中國對諸如蒙古與朝鮮、韓國、日本、土耳其、達賴分裂勢力、甚至“東突”等之間的聯繫,或者日本與中國周邊國家之間的關係,朝鮮或者韓國與東南亞的關係,都缺少真正的、深入的、精細的科學研究。蒙古走向獨立,不僅與俄羅斯和蘇聯、西方諸國(英美)有關,而且與蒙滿、蒙藏等的關係有關。
第三,關於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協調與合作的研究。中國應在次地區層次與亞洲國家協調與合作,通過這種“小多邊”阻止排華性的多邊機構的增生。在其他地區,中國應帶頭搞一些必要的地區組織,如建立一個北亞合作組織,可包括6個國家:中、俄、蒙、朝、韓、日。該組織與上合組織不同,也不同於韓國人熱衷的“東北亞”地區合作。此外,中國還應力主推動成立代表亞洲大多數國家的亞洲地區合作組織,在亞歐會議中,多數歐洲國家依托歐盟,但亞洲國家並沒有亞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