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8日電/奧巴馬政府一直在實踐“戰略重心轉向亞洲”的政策,但隨著近年來中國的崛起以及美國經濟形勢的起伏不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這種政策能維持多久。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斯蒂芬斯認為,華盛頓在亞洲的使命頗為危險,不論美國將來是離開亞洲還是繼續留下,都可能在該地區引發混亂。
亞太各國兩手準備
斯蒂芬斯稱,中國正在測試自己能以多快的速度向外擴張;日本想知道自己回擊中國時能否仰仗美國;韓國、越南、菲律賓以及其他國家被迫要在保持平衡和倒向中國之間作出選擇;印度正在重建長期受其忽視的印度與東亞國家關係。安倍政府的一名官員曾表示,安倍注意到美國未能在南海的爭端中支持菲律賓,令菲政府陷入孤立,日本不打算犯同樣的錯誤,所以要發展本國的軍力,而且並非只有日本在做兩手準備。最近的斯德哥爾摩中國論壇上,一名瑞典東道主表示,越南海軍正在測試一種新型的、由俄羅斯製造的潛艇,這些潛艇不久就將在南中國海執勤。
對華接觸與遏制並行
美國能否長期駐留亞洲問題的答案隨著時間發生改變。去年冬天,美國經濟疲軟,政治上陷僵局,令人們對美國的恢復能力生成了懷疑。有人預言,中國將很快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然而,6個月之後,美國經濟好轉。通過強行分段減支,美國的政治僵局似乎得到部分解決。
不穩定平衡易被打破
美國對華政策是接觸和遏制︰即與中國接觸以防止不可避免的競爭演變為對抗,同時通過保持自身實力和強化美國同盟來遏制中國的強硬。中國的大多數鄰國採取了與之類似的做法。一面在經濟上與中國融合,一面在政治和軍事上與美國發展關係。這裡面存在一個難題,只有當中國的鄰國相信美國將長期駐留該地區的時候,這種平衡戰略才會起作用。然而,美國政府將其意圖闡述得越有說服力,日本等盟國就越有可能假定自己在對抗中國時擁有美方的無限支持。美國對安倍強硬的民族主義已明顯感到不安。反過來,中國對日本採取的行為既是在刻意試探日本的決心,也是在刻意試探美國的決心。
其結果就是一個不穩定的平衡,很容易因誤判而打破。今後幾十年,美國仍有足夠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在亞洲保持一支常駐力量。如果考慮退出,則會危及太多的戰略利益。中國則在發展軍力,以求能夠設置其所在地區的規則。習近平甚至提出,太平洋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美國如果離開亞洲,將會引發混亂、惡化局勢;如果留在該地區,則會引起中國的強烈不滿。因此,美國在該地區的存在就成為一項危險的使命︰它既是一個關鍵的穩定之源,又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對抗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