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9日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顧問專家日前在經過實地考察後認為,中國在甘肅河西走廊嘗試發展的荒漠農業有助於保障自身的糧食安全,過去的不毛之地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新糧倉。
據新華社報道,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佐恩在蘭州參加“甘肅河西走廊綠色發展諮詢評估總結會”時說,中國在戈壁灘發展以滴灌、溫室為主要依託的荒漠設施農業,有效利用了沙漠地區的充足陽光同時大量節約了稀缺的水資源,為中國開闢了新的農業生產空間。
以色列沙漠農業專家奧爾洛夫斯基則認為,河西走廊的防沙治沙以及荒漠農業技術處於世界先進水準,中國在荒漠農業方面的經驗可以為其他國家所借鑒。
荒漠農業,也被稱作“沙產業”,主要通過滴灌、地膜、溫室等技術種植適宜荒漠地區生長的特色林果。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沙漠化專家劉恕認為,河西走廊的沙蔥、葡萄、人參果、肉蓯蓉等林果種植已經具備較大規模。而甘肅目前正在河西走廊規劃建設國家級高效節水農業示範區,繼續推進荒漠農業發展。
隨著中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和人們飲食結構的提升,如何保證糧食安全日益成為中國面臨的緊迫問題。雖然2012年中國糧食產量實現“九連增”,但糧食進口總量也創下歷史新高。
然而,與日益緊張的耕地相比,中國的荒漠地區面積廣闊,開發利用率低。國家林業局數據顯示,中國荒漠化面積約佔全部國土的三分之一。而在地處西北地區的甘肅,荒漠佔全省面積的70%左右。
劉恕說,甘肅通過發展荒漠農業不僅提高了當地種植戶的收入,也為中國探索開發利用荒漠積累了經驗。隨著農業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她認為荒漠可能會逐漸成為中國的新糧倉,同時糧食安全也會進一步得到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