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2日電/北京有關部門近日印發《通知》,對群租說不。《通知》規定,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積不得低於5平方米,每個房間居住的人數不得超過2人。《通知》要求,應當以原規劃設計為居住空間的房間為最小出租單位,不得改變房屋內部結構分割出租,不得按床位等方式變相分割出租。廚房、衛生間、陽台和地下儲藏室等不得出租供人員居住。
要問這座大都市裡的群租有多火,當地媒體幾天前非常巧合地給出了一個樣本:在東三環附近的每平方米售價高達6萬元的高檔公寓,一套80平方米的兩居室裡,竟然住了25個人,除了保留廚房與衛生間,兩個房間和客廳全部擺滿了上下鋪床。這樣的居住環境,可能還比不上大學裡的學生宿舍。抱怨無空調的大學生們,至少還有一點點可以自由轉身的空間。一旦畢業自立,反倒在生活條件上發生了後退和逆轉,群租的青春情何以堪。
北京的群租禁令能解這批年輕人以倒懸嗎?恐怕未必。其一,這樣的禁令,在生活中並無多大執行力。人均不低於5平方米,每間房居住人數不超過2人,這樣的標準化數據看上去都很美,可是到底誰去保證如此誘人的居住福利?其二,更重要的問題在於,禁令所要“解救”的年輕人,事實上可能會是禁令的最大反對者。買不起房,所以才租房。租不起房,所以才會有群租。如果連群租也要禁止,那麼誰來給他們一小片容身之地?
群租可能會帶來消防、治安等方面的隱患,也常常遭到左鄰右舍的投訴,這在一定程度上恐怕都是實情。但是,有問題就解決問題,未必要對群租一棒子打死。世界從來不是非此即彼,居民反對群租的意見肯定是有的,但是更多的年輕人被禁絕了群租,將更無立錐之地,這一點城市管理者為何不能體諒“民情”?有本地戶籍的居民是城市之“民”,在這座都市裡“漂”著的何嘗不是?
按照北京的應屆畢業生起薪標準,不要說讓他們買房,就是在合適的地段租一套房也是一個妄想。根據媒體的調查,即便是在群租未被禁止的時候,一些大學畢業生的群租支出也已經占到了總收入的1/3甚至接近1/2。雖是艱辛,他們到底還有夢想,還能夠安慰自己說,今天的群租,是為了將來能夠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住房。南方的某個城市,曾經想出一個通過提高房租來趕走所謂“低素質”農民工的招數,結果被輿論唾棄。群租禁令若無必要的疏導出口,與逼人離開又有何異?
疏導之法,最終是要保障供給。既然不准群租,那就應當提供租得起的房屋。在市場層面,業內分析北京的存量空置房約有30萬套,這些房子為何沒有轉化為可租住的房源?有人為上文提到的那套東三環高檔公寓房算了一筆賬,月收租金8000元,需要50年的時間才能收回購房成本。不是租金還不夠高,而是房價高得太離譜。房屋持有人寧肯空置,等待時機拋售,也不出租。在保障層面,點綴式的公租房根本無力顧及目前的群租者。總量本已有限,對外地戶籍人口開放申報的就更少。
如果解決不了供給問題,群租禁令就只能是一句空話。居住是最大的民生之一,高房價高房租之下,蟻族們除了群租還能有什麼更好的選擇?年輕人的夢才是未來中國夢,給他們的夢想留一點點存放的空間,哪怕是群租的空間也好。
(消息來源:瀟湘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