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首席專家、福建社科院研究員劉登翰 (中評社 黃博寧攝) |
中評社福州8月6日電(記者 黃博寧)8月5日,首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於福建師範大學舉行。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首席專家、福建社科院研究員劉登翰在論壇上發表了以《民俗文化的傳承交流與發展》為題的演說,他指出,兩岸的民間文化交流是主要以“俗文化”的形式進行的,而人們血緣的承同、文化的認同乃至對民族的認同、國家的認同也最先在這裡奠定基礎。
據劉鄧翰介紹,在做閩南文化的研究時,他體會到,閩南文化包括雅文化和俗文化,真正具有特色的是俗文化。而提及雅俗,大家容易認為雅文化是高的,俗文化是粗淺的,低級的,這種分類雖然形象,但是並不科學。
他指出,相對於俗文化的下沉性,和民間性,雅文化有著濃厚的上層色彩,二者互相依賴和滲透,並不排斥。雅文化源自於俗文化,雅文化作為上層的意識形態又對於俗文化起著制約、規範和改造的作用,使俗文化不至於超越道德規範界限。二者所形成的文化結構並不具有對立性,是文化存在的兩種形態。
劉鄧翰指出,可以說,兩岸的民間文化交流是以俗文化的形式進行的,台灣是個移民區域,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傳到台灣,並經歷了一個本土化的過程。俗文化是以移民自身為載體,擁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對血緣的承同、文化的認同乃至對民族的認同、國家的認同也最先在這裡奠定基礎。
在當前的文化討論環境中,比之於之前,雖然有很大的進步,但是兩岸文化交流還是存在障礙。但是“見了祖宗要拜,這個是沒有政治隔閡的”文化交流的最大公約數是存在於此的。
而文對於化傳承的問題,劉登翰說,文化傳承從來都不是全數相承的,受到當下文化環境的影響,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是在不斷變化的,因為有太多因素可以帶來文化的“變異”了。而文化傳承的當代性是帶來文化現代性轉型的重要因素。這種文化傳承同樣存在於留存在民間的俗文化中,可以肯定的是民俗文化也需要不斷的提升和發展。 |